拆頁八
來自第四章《知識的“滾雪球”效應》
P95
這些“良性干擾”能提升學習效果
(在這一節里講述里一些良性干擾,有排版不清晰的文章,教學的大綱編排順序不同于課本內容,一段文字中有單詞缺少字母,嘗試解答一道題目或是解決一個問題,花幾分鐘做個反思,以寫促學等等,有的簡單幾句略講,有的稍微詳細講解,我挑選了其中的一個內容作為今天的便簽。)
嘗試解答一道題目或是解決一個問題,而不是坐等信息或解決方案出現,這種行為被稱為“生成”。即便是拿熟悉的資料來考你,就算是簡單的填空也可以強化你對資料的記憶,增強你在以后回憶它們的能力。在測驗中,想出一個答案要比從多個選項中選擇一個答案更有利于學習。強迫自己寫一篇短文還會讓資料被記得更牢固。克服這類小困難,是主動學習的一種形式。在這種形式中,學生們進行的是更高層次的思考任務,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他人提供的知識。
當你要回答某個新題目,或是要為新問題拿出解決方案時,生成能力對學習的幫助會更加明顯。一種解釋是,當你想方設法尋找答案,從記憶中檢索相關知識的時候,在得到答案、填補知識空白之前,你會先強化大腦中到這部分空白的檢索路徑;當努力填補完這部分空白后,你便在頭腦中建立起了到新知識的
聯系。舉例來說,假設你家住佛蒙特州,別人讓你說出得克薩斯州首府的名字,你就會思考各種可能的答案:達拉斯?圣安東尼奧?厄爾巴索?休斯敦?即便你無法確定,在猜對正確的答案(或是由別人告訴你正確的答案)前思考可能的選項,對你也是有幫助的(答案是奧斯汀)。你會苦苦思索這個問題,會絞盡腦汁地考慮可能帶來啟發的線索。你可能會產生一種求知欲,甚至會因為覺得被難住了而感到祖喪,并且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并不完善,存在空白。這樣一來,你在看到答案后便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為解決一個問題而進行的嘗試雖然會有失敗,但這樣做卻能刺激你在發現正確答案后對其進行深度處理,為答案的編碼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這是坐等答案送上門所沒有的效果。解決一個問題總要好過記住一個問題的答案。嘗試一種解決方法但得出了錯誤的答案,也是要好于不去嘗試的。
「I,重述知識」
通過嘗試解答一道題目或是解決一個問題提升學習效果,過程中發生了什么?
當我們遇到問題,沒有被動的等待答案出現,而是主動尋找答案,即使我們最終找到的答案不對,但這個過程會讓我們對知識記憶的特別深刻,以后回憶這個知識時也特別容易檢索出。因為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對新知識的鞏固。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在我們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先會對有關答案的信息進行檢索,盡可能多的回憶出相關信息,如果什么找不到,我們還會去查閱相關書籍尋找答案,總之,大腦需要先補充關于這段知識的空白,這個補充空白的過程需要我們反復檢索舊的經驗,并尋找新的相關的知識,并在彼此之間建立鏈接,這個過程就是對知識的鞏固,所以當我們看到正確答案的那一刻,之前尋找答案時所做的一切積累就會與正確答案發生鏈接,好像化學反應似的,讓我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樣尋找答案的過程也叫生成,通過這樣的生成,我們完成了知識鞏固以及深度理解,自然不容易忘,學習效果也更好。
「A1,激活經驗」
過去,你學自行車總學不好,而媽媽說學會后,你就可以騎車到外婆家玩耍;
現在,你刻意運用自己研究的一套程序開發一個課程;
現在,你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刻意外出留他一人在家;
類似這些,你做過什么,讓自己或者當事人通過解決一個問題,讓學習效果更好,請寫出這個例子,并說明在過程中發生了哪些知識或技能強化的內容。
【故事】
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媽媽嫌每天給我扎小辮太麻煩,她說你以后自己扎頭發,要不然就剪短發。我特別不愿意剪短發,于是我就學習自己扎小辮,后來我扎的特別好,經常創造出好多新花樣,幾乎每天都不重樣。
【反思】
在自己主動學習扎小辮這件事情的過程中,我應該是在努力回憶媽媽是怎么給我扎的,看到別人的小辮,也會思考這是怎么扎出來的,觀察每天早晨媽媽給自己扎頭發時的樣子,這樣反復對比,總結,嘗試,逐漸鞏固這項技能,讓自己最后小辮扎的越來越好。
「A2,規劃運用」
最近,你想教會他人一個什么經驗,這個經驗是你自己從生活或者工作中總結出來,覺得非常不錯的,你將如何運用解決問題的方式來提升學習效果。
【背景】
下下周日我打算過2-1,選擇了《認知天性》這本書里關于有間隔檢索的片段。
【目標】
為了提升大家線下學習的效果,我決定在自己講解之前,也就是下下周日之前,設置幾個關于待講問題的小問題,發到群里,讓小伙伴們在學習之前先尋找答案,等到線下過級結束后大家再分享討論學習效果。
【行動】
第一步,思考小問題并寫在簡書里;
第二步,把簡書發到學習愛好者群里,并準備一小篇宣傳文案,幫助大家理解我這么做的目的;
第三步,線下過級后與小伙伴分享這樣學習的收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