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萬歷十五年》有感的中年婦女(八終結篇)

終于看完整本書了,來說說整體感覺。

這本書讓我對明史多了一個角度去理解。

縱觀中國歷史,我對宋朝以后的歷史興趣都不大,對明朝僅有的了解也只限于前些年看過的《明朝那些事兒》。

所以當看《萬歷十五年》的時候我的心中有點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堅持看完。

沒有想到這本書可讀性非常大,令人深思的句子也多。

雖然講的是萬歷十五年,但分析前因后果,能讓我們從萬歷皇帝的朝代窺得明朝從建國以來幾代下來積累的政體問題。

下面是豆瓣網友的一個短評,我認為總結的非常到位。

豆瓣網友短評

整本書看完心里悶悶的,從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到戚繼光、李?。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能力與方式去探索讓明帝國強大的道路。

可惜萬歷皇帝少了些魄力,張居正的壽命太短。

申時行采取的中庸之道令上下都覺得他懦弱虛偽。

海瑞則是太過耿直,不會變通。

戚繼光文武雙全,頭腦清醒,可惜站隊太深,張居正的死亡直接影響了他的命運。

李?是一個歷史上不知名,卻在當時毀譽參半的哲學家,他深入的思考著在他的那個時代是否還需要嚴格的遵守著孔孟之道。

雖然一直到他自殺,也沒有走出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但這并不影響當時認可他的人對他的尊重。

作為后世知道他的人,我依舊尊重他,不管是否成功,至少他在積極的思考。

李?自殺前的對話

上面說到的所有人,都是那個時代的人杰。

屬于他們每個章節,書中都會盡量客觀的給讀者呈現當時時代的局限以及人物的局限。

這樣的分析,很容易讓讀者站在上帝視角為某個人物惋惜,或者為大明王朝惋惜。

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努力,也看到了他們的努力在歷史的洪流中被雨打風吹去。

但仔細想想,若我們處在這個時代,處在他們的位置,能比他們做的更好的嗎?

事后諸葛亮非常好當,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并改正才難。

做為一個普通人,我們的眼界格局比不上帝王將相,看歷史書,除了唏噓古代人杰命運以及大勢不可逆轉外,更多的是開拓自己的眼界。

當我因為眼前的蠅頭小利,積攢很多負能量時,看看歷史書,再想想現在的煩惱,一下子就變得那么渺小與不足道。

這就是我喜歡看歷史書的原因。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