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是一本書,作者是日本的山下英子。
“斷舍離”三個字,乍一看有一種很深的禪意,腦子里能想象到的是深山中、寺廟里、與世隔絕的佛家人。但原來這算是一本心靈哲學書,更是一本工具書,教我們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去尋找探索而后抵達內心真正的自己。
什么是斷舍離?
每個不同的領域里,有不同的斷舍離。
序言里張德芬寫得真好,《想幸福,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對于追求幸福來說,斷,是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是順從自己的內心,割舍既有;離,是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而在山下英子的斷舍離世界中,斷,是杜絕所有你會搬進家里但你不需要的東西;舍,是舍掉家里現有的不需要的東西;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
表達方式不一樣,實際是同理的。放在任何一個場域里,都是從入口斷絕,從現有舍棄。放下,才能接納新的一切。
怎么才能做到斷舍離?
我們能夠從很多方面去實踐斷舍離,但是這就跟喝雞湯文一樣,剛喝完滿腔熱血信心滿滿,我一定能做到,可空憑這股沖動的熱情,很容易就被打回原形。就像張德芬說的,先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我們可以用心理暗示法告誡自己,往好的想往好的想,但幾乎很難百分百做到,沒有足夠的定力,這樣的洗腦顯得太空洞。
所以山下英子提出了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方式。從自己的居住環境入手,甚至細分到衣櫥、臥室、廚房、衛生間等等這樣具體的空間。
1,我和物品的關系
收拾房間不是我們常做的事嗎?但斷舍離不是復雜的收拾。
通常我收拾衣柜的做法是把所有的衣服都翻倒出來,然后就開始疊,一邊疊一邊做分類,這是冬天毛衣,冬天外套,冬天褲子和裙子,居家穿的等等,然后全部疊好以后重新塞進衣櫥,松一口氣。在這過程中經常是會很苦惱的,會發現我竟然有買過這樣的衣服,會為了一件喜愛的衣服邊角處破了一個小小洞又舍不得扔而猶豫不決,會翻出已經好幾年不穿的衣服。一到換季,就老覺得自己沒衣服穿,可衣柜確實是滿到要溢出來了,這就是一種“說是有可卻無,說沒有可卻有”的奇怪狀態。
沒有啟動斷舍離理念,即便在收拾完衣柜后獲得短暫的快樂很快又會陷入雜亂的煩惱。
斷舍離的基本要點就是,確認我和物品之間的關系。而“我”才是主角。而且還有一個必備時間條件是“當下”。在這個當下,我需不需要這個物品,它對我還有沒有用,而不是將來它可能會用上,也不是它跟了我這么久已經有感情了。這是一個舍棄的過程,作者強調要勇敢地“扔”,扔掉這些現在我不需要它的東西。也要斷絕把我不需要的東西帶進家。比如囤大量的紙巾,比如因為便宜大甩賣才買的東西,比如買了以后有一天客人來了可以用得上的東西。這些都不是以“自己”為主體。
平時我們所做的最多只能叫做整理、歸納,但在這之前,其實都被我們忽視了關鍵的一步,那就是舍。如果把目標縮放到衣櫥的話,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扔,清理掉不會穿的穿不下的沒有價值的衣服,就算很貴,只要不需要,它對你來說就是沒用的。掃除這些之后才是整理。而山下英子的實踐認為,往往只要做了第一步,后面的整理歸納也基本用不上了。這就是不收拾法的收拾法。
2,我和我的關系
經濟學里有一個28法則,就是說80%的社會財富集中于20%的人手里,大部分的利潤產生于小部分人之中。這個法則同樣適用于斷舍離中。
實踐證明,家里面的東西,20%的物品已經足夠我們的日常生活所需。扔掉那80%,5次需求之中只有1次不能滿足。有些人就說,那為什么不做到5次需求5次都滿足呢?那你要為了這1次滿足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管理那80%的雜物哦。
在篩選物品的時候,人的思想會受到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實際上在原來和物品相處之中已經能夠看出人的內在心里是怎么想的。執行斷舍離,是主動提起反抗,發現自己原本的缺陷之后,奮起反擊。
書里舉了一個學員的例子。家里有太多的不銹鋼餐具和超市送的塑料餐具,她最后選擇的是扔掉不銹鋼餐具。原因是要去野營帶塑料的方便,但問題是一年中根本沒有幾次會出去野營。后來發現,這個學員在扔昂貴用品的時候很果斷,反而在扔廉價用品的時候會思前想后。原來她一直覺得自己只配得上用這么低價的東西,用了心安。
很多人會這樣,有人送了一個超貴超貴的杯子,他覺得太貴重了必須要收藏起來,所以一直放在柜子里甚至給忘記了,而平時只用買牙膏送的那個杯子。當關注點放在自己和物品的關系上時,能夠通過物品投射出自我形象。對待物品的態度,就像對自己的態度一樣。如果想要更自信,更看重自己,或許可以從這一刻手上在用的東西開始。
3,我和他人的關系
我們常常看不清自己,但他人卻看得清清楚楚。以前認識一個女生,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上網找特價,買的東西一律9.9,東西到了還要挑剔找茬。有一次她很沾沾自喜地跟我們分享她的戰績。9.9買的毛毛鞋,邊上有點點問題,這是這種價格對應的做工,她心里明明早有預料還是找上賣家,最后以賣家給她退3元收場。她很熱衷于做這種事,所以有個外號叫“9.9女孩”。你愿意在別人眼里是這個樣子的嗎?
要是自己能夠隨便湊合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可以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送禮物的時候可能都不需要用多少心思就能把你搞定。而一旦自己有意識地提升形象,那么別人會覺得他的生活那么精致,挑禮物可不能太隨便。我的理解是并不一定要貴的才好,主要是你對待物品的用心程度,也會影響到對待自身的態度,從而影響到與他人的關系。
一個人的斷舍離
一個人獨居,也會受到自己的影響。不過起碼還能自己做主,隨時可以著手開始。生活中的難處在于,我們是有家庭成員的,家里的物品自己并沒有絕對的處理權。像是嫁出去的姐姐留下來的不帶走又不讓扔的東西,她小學的試卷初中是課堂筆記全部都在占據應屬于你的空間。所以最好能讓和你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親人也能加入斷舍離之中來,這樣處理起來就不會太糾結了。
當注重和物品之間的關系時,會發現內心真正的自己。也相信,堵在心里面的結,在一次次和物品的斷舍離,能夠逐漸被清掃掉。汪涵說,當一個人什么都不想占有的時候,他該是多么快樂。我們太多人的過錯卻在于,什么都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