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分享一個年輕人的故事,他叫楊孟衡。
最近節目播出了一個《文明家庭》系列報道:十多年如一日打撈河道垃圾的環保衛士家庭;懷著悲痛無償捐獻孩子器官,讓愛延續的堅強父親;熱心服務社區鄰里,有事隨叫隨到的“東北人”……等等,諸如此類,記者講述每個家庭背后的故事,講好了打動人,講得不好,索然無味。
但楊孟衡的故事卻有所不同,就算是輕描淡寫,也掩蓋不了故事主人蓬勃而出的張力。用師傅的話說,就是題材好,怎么寫都得勁兒。
報道的標題是:《父母“保駕護航”? 孩子“無翼飛翔”》
報道從一段音頻說起:“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楊孟衡,有一段時間沒有給大家朗讀,沒有跟大家聊天了”,楊孟衡有一個微信公眾號,上了劍橋大學后就經常更新一些英語朗讀錄音。而父親,該是他最忠實的聽眾了,也明白眼前一點點進步背后的不容易。
然后就順理成章地寫楊孟衡的人生經歷。
出生于1990年,六歲的時候因為爬上變壓器,遭到高壓電擊,截去了兩只胳膊,成了一個“無臂”的殘疾人。父母在悲痛之余,選擇了認清現實,勇敢面對,盡管孩子哭鬧不停,還是狠下心來讓他學習用腳寫字,洗襪子、做家務、照顧妹妹;2010年,楊孟衡以全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中山大學;大學畢業保送到云南大學讀研究生;去年8月,考上劍橋大學,攻讀教育哲學副博士學位。
伴隨著這段介紹,電視畫面上是楊父提供的視頻資料,印象最深刻的有幾個畫面:在操場上不停地顛球,讓我身邊會踢球的同事感慨不已,喲,梅西啊!把腳伸到桌子上,一頁頁翻著書本;練習跆拳道,底盤穩當,出腿很快;還有游泳時,上下翻動像是一條魚,到了池邊慢慢沉水中,突然縱身一躍就坐到岸上;還有用腳寫下的毛筆字“相信奇跡”。
師傅總是說,寫人物,一定要有細節,你比如,大家都看到他毛筆字寫的好,可為了練出一個字他會比別人多付出多少,一天兩天,十天,還是一個月?那些留在腦海里印象最深刻,最打動人的畫面不就是細節嗎?
于是,回家后我找出“楊孟衡Jesse”微信公眾號,想要一探究竟,也的確收獲良多。
2015年8月16日寫下第一篇文章——《愿在這里溫暖你》,算是給大家打了個招呼,就和我的《你好!我叫馬大暑》一樣。
文章不算多,十多篇,卻比較詳細地自述了成長經歷,而且,多的是細節!
說上學:
總務主任冒雨帶著父親去找了張舊桌子,鉅去了桌腿,為我量身定制了課桌,我立馬就在桌角上刻了個“早”字,準備在這張桌子上大干一場。結果進入三一班第一天上課,進教室的老師都問:“第一排這張桌子怎么這么矮?”老師們又都說:“第一排的新同學,把腳放下去,這么沒規矩。”
說踢球:
教練在遠方呼喊:“楊孟衡,給我把球停穩,先把這個最基本的練好。還有跑步的時候給我把頭抬起來,步子邁開,別像個姑娘……”
周日的球隊依舊訓練,我依舊很菜,這樣繼續練了一年,付出了比隊友多幾倍的時間,雖然沒能顛到654個球,但球能停穩了,射門精準了。
說跑步:
每天晚上我就在拿到父親的手機后,自己悄悄將鬧鈴時間往前撥半個小時,第二天繞更遠的路;現在已經記不起當時五點半起床時心里在想什么,只是記得那時連一分鐘都不想拖延,甚至頭天晚上就穿好衣服,起床穿上鞋沖個臉就匆匆出門,想在路上能多跑一會兒
我就這樣一路奔跑,跑過黎明的曙光,跑過清靜的巷道,跑過落日的昏黃,跑過喧囂的街頭,跑過來往的車輛,我期待著就這么一路跑到賽道上去。
當然,還有刻骨銘心的失敗:
我差銅牌0.1秒,半米不到,奔跑的少年,那是我離獎牌最近的距離。四年清晨的獨自奔跑,我感動了自己,最終沒能化為成果感動別人。
在《我是這樣把自己逼上絕路的》一文中,他分享了自己出國的經歷,家庭情況讓他不能輕松地交上學費,申請學校。
一個男生的一夜成熟,或許就是在他父親無奈地告訴他,自己無能為力再幫他的時候。
幾經波折,愛人簽證暫時出問題,楊孟衡獨自一人,像當初第一次一個人踏出小縣城去上大學一樣,去往異國他鄉。在那個國度,他的聲音再次出現在公眾號上,和粉絲道一聲平安,娓娓道來分享大學的經歷。
這些都是細節,是故事背后的故事。該怎么去講好這些故事,把這許多細節融入稿件中,讓自己的節目更打動人?更具備傳播力?這是需要思考和學習的理性問題。
但從感性的角度來說,盡管經歷了很多次莫名其妙的失敗,但楊孟衡的人生是在螺旋式上升,帶動的齒輪有兩個,一個是運動,一個是學習,紐帶是毅力,潤滑劑則是一顆不把自己當成另類人群的平常心態,這也值得我學習。
回到他的第一篇文章,在經歷了巨大的打擊、忍受常人異樣的眼光、經歷諸多人生波折、看過不少人性的黑暗面以后,這個大男孩說,愿在這里溫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