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李笑來 | 012.為什么你總是“半途而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寫在前面:

寫完了這篇,才發現自己漏了011沒寫,對不起讀者們orz,下次補上。因為最近新引入了思維導圖筆記,恍惚以為011已經寫完了。

順便做個沒有廣告費的小軟廣,幕布非常好用,制作思維導圖、寫閱讀筆記,體驗順暢,界面簡潔,我現在使用它的頻率已經超過word和ppt啦~

重寫李笑來:一年52個概念,用自己的話“縫合”一遍,寫一個自己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實踐版。

此活動由虛舟發起,我參與的全部文章將發布在我的微信公眾號“用字如心”(ID:yongziruxin)上,讓你看到專欄在我身上起的作用。(也會發布在我的簡書“用字如心”上)。


第十二課講了什么?

1. 你不需要堅持。骨子里不愿意的、需要堅持才行的事,基本你就不可能做好,更不可能多久。

2. 不需要堅持就能持續做好事情有三個技巧。

(1)一念一世界,賦予它一個重大意義。

(2)拿一張紙羅列,不做它有哪些負面影響?

(3)在社交中學習——想盡一切辦法尋找擁有那項技能的人及人群,共度大量時間。


第十二課的思考與行動是什么?

1

堅持做一件事的方法,是根本不要去堅持這件事。
聽起來有點反常識,卻是因為一件事情如果需要“堅持”,大腦就會感受到辛苦,沒有人能愉快地把辛苦的事情長久做完。

所以要用到3方面的技巧,把一件需要長期做下去的事兒,變成一件有趣的、根本停不下來的、誰攔我我跟誰急的事兒!

第1技巧,賦予這件事一個重大意義——比如把專欄的錢捐出去成立一個獎學金,賺到的錢可以幫助大學生學習編程。如果實在找不到一個重大的意義,也可以讓這件事情和錢發生聯系,比如考取新東方offer,背誦的2萬個單詞可以折合成50元一個單詞(這還是十多年前),每天背誦100個單詞就是5000元錢,自然有動力多了。

第2技巧,羅列不做這件事的負面意義,尤其是栩栩如生地把那些場景記錄下來。最好是詳細到,如果不做這件事,會失去哪些技能、錯失哪些機會、生活質量會受到什么影響等等,把這些詳細的情景充實到自己的大腦中去,讓過得更好的深層次本能,趨動自己自動做出行動的選擇。

第3技巧,是尋找那些已經會做這件事(比如擁有這個技能,或者已經具備這個生活習慣)的群體,如果能和他們交朋友,一對一交流更好。如果不能,起碼關注他們。花大量的時間在他們身上,直到發現,做這件事并不是一件“很艱難、很痛苦、很難堅持、沒有毅力根本做不完”的工作,而是一個“真好玩、停不下來、要是能多玩一會兒就更好了”的活動。

2

很多人應該被動地有過類似的經驗,比如玩游戲。因為反饋機制的效果,打游戲升級的人通常可以實時看到自己的經驗值增加、裝備升級等變化,甚至是撿到意外驚喜等。玩游戲的人通常都會“停不下來”,也完全不需要毅力停下來。

當然,這是一種被動注意,我們可以刻意在一種主動注意上運用這些技巧。

例如說,制定一個晉升的計劃,羅列市場上關于這個新職位的職責、能力需求,查看到有哪些空缺需要補足,然后在工作中刻意鍛煉。

例如說,你認為自己1年就應該晉升到一個新的位置,而實際上你還沒有獲得這個位置,由此會感受到更強的緊迫感——別人有3年時間,你只有1年時間,那些尚未具備的能力,也許你只能碰上一次機會積累經驗。為了確保這些經驗充分進入腦海,不被遺忘,也許你甚至需要用筆總結記錄下來。

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你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分析為什么成功、缺乏哪些條件導致的失敗,以及如果換一個情境再由自己主導同樣的任務,應該從哪里開始、如何規劃、碰到難點怎樣溝通協調,等等。

這個時候,恐怕你再也不會有時間去關注這份工作的缺點,因為還有很多需要補充的知識等著你去學習,你會越發感受到每一個細微工作的意義和樂趣,甚至不需要團隊的認可,自己就能找到成就感。(當然,你極有可能因此成為別人眼中的“工作狂”。XD)

3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再舉下去。在你的生活中,什么事情“必須”要去做,就可以用這個方法,轉化為“想去做”的任務。

例如說,如果你想在攝影技能上更進一步,翻開枯燥的課本從0開始學當然也是一種方法,有沒有更有趣的方法呢?

比如我是一個新手寶媽,我給自己規定了一個小任務,就是盡可能地每天給寶寶拍一張照片,記錄她的成長(月子里我還真的基本上做到了,等到寶寶大了,拍照的頻率下降了一些)。

用iPhone手機是為了增加拍照的樂趣(當然華為手機的照相效果也不錯,此處插入不收費的軟廣XD),遇上一些拍得好的,爺爺奶奶也很喜歡,發給老家的親戚們看,或者遇上大的節假日,我也會選取一點發在朋友圈。

而且我發現在媽媽群中,有兩位朋友拍照水平特別不錯,于是就間或請教一些小技巧,比如用她們愛用的APP來修圖,加濾鏡,做模板等等。


4

運用這套技巧,如果能組合使用,會比單個策略效果好很多。

比如說,笑來老師在專欄中舉的實例,主要集中在“如何賦予一個重大意義”的方向上,卻沒有展開講如何具象化“不做的負面意義”。我覺得這塊內容其實反而更加不可或缺。

僅僅做到“錦上添花”,未必會使一件事成為一個每天必做的習慣。如果這件事是“雪中送炭”就大不一樣了,為了不餓肚子,你總得出門賺錢吧。當然說得夸張了一點。

例如我特別想給寶寶建立一個成長相冊,而她的每一天過去了就不可能再回來了,這就可以鞭策我每天必須抽一點點時間,嘗試拍一張好的照片。

第3項技巧,則是把前2項技巧的效果疊加放大。引用笑來老師的理論——能讓生活變得更好的知識——可以聯想到,堅持做一件事,也是建立一個新生活習慣的過程,既然如此,找到已經這樣生活的人群,是最快的變化方式。


5

再回顧一下,本次專欄講的概念“堅持”是個沒有必要存在的概念。

一件需要持續、長期做下去的事情,賦予它一個重大意義、找到不做它的負面效果、找到已經這樣做的人群并花時間產生聯系。這就是本次的方法論。

你有什么感悟?可以留言給我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