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駝玲
1.
本人以前基本上處于游絲狀態。什么?游絲?對了,這是我自賦自予的形容詞。就是那種稀里糊涂把前一天日子過完,都不知道昨天一天干了些什么,又不知道明天該干什么的人。可最近一年多我迷上了學習,一旦看到有關學習的秘訣,總會兩眼冒光。
今天剽悍晨讀分享的是美國公認的學習第一書《學習之道》。作者喬希?維茨金在“國際象棋”和“太極拳”兩個看似不相干的技能領域,皆成為世界頂級大師,不禁讓人在崇拜、欽佩他驕人的成就和傲人的頭銜同時,對他的“學習之道”也迫不急待地想一探究竟。
漸進理論、軟區域、旋渦效應——是晨讀從書中精選的三大學習秘訣。于我而言,都是新鮮詞匯。聽完晨讀,我對三個詞匯的釋義有了初步的認知,再看上兩遍文章,已能將其義鐫刻于心。
2.
有個女孩, 從小學到初中,都是班里的優等生,她也被標榜是個小學霸,讀初一時,期末考試成績在兩個班級的總分排名當中妥妥的位居第一;在她初二開學之際,當地教育部門將生源全部劃歸于新建好的中心學校 ,原來每個年級兩個班一下子又增加了四個班,變成了六個班,女孩原來的名次也一下子變成了全成績第七名。
可她還完全沉浸在鶴立雞群的狀態環境里不能自拔,殊不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女孩一下子變得特別沒自信,從心理上開始拒絕這種“落后”的感覺,心理上產生了很大的負面情緒,學習起來自然不輕松。本來可以用來好好努力的光陰,卻全都埋沒在自己堆壘的懈怠里,最后連高中都沒能考上。而原先成績平平的學生,經過一番夯實的努力,反而大都考上了高中,步入大學之門。旁人為她感到惋惜, 她本人也為此懊惱不已!
現在看來,這是多么可怕的“整體理論”思維模式!簡直痛徹心扉!
如果當初女孩能直面壓力和挑戰,懂得“漸進理論”的學習之道,以努力的心態,長久的眼光看待眼前的小落后,憑著不錯的學習功底,奮斗直追,完全可以不斷超越的。也不會有那么多的不至于和遺憾了。
3.
著名的鋼琴家郎朗,從三歲開始學鋼琴,到后來成為世界頂級鋼琴大師的征途中,難道就沒有遇到過挫折嗎?我想,遭遇失敗和挫折幾乎是必然的。
曾經就有看過有關他成名前的故事——被居委會大媽毫不客氣地唾棄過,大意是說郎朗的琴聲實在嚇人,真把自己當成貝多芬了,學琴的人就沒幾個出名的!甚至一位鋼琴老師也潑過他冷水:"你還是趕緊回沈陽去吧,以你這樣的資質,再過一百年,也不可能成為一位鋼琴家......"
可貴的是他最終選擇了繼續前行,最終享譽全球,萬眾矚目!可想而知,這世界上哪有一條道路是一直通往成功的!
4.
“整體理論”思維模式往往是我們大部分人認識層面的誤區,或許也是每個人最大的障礙,所以“漸進理論”就真正成了我們學習的核心所在。
“軟區域”是一種高超的心智素質,是競技場上獲勝的至關重要的法寶。
“旋渦效應” 則像一個護警一樣,時刻提醒我們不被錯誤帶動、一錯再錯,而是即時止錯。
5.
我們得在征途中前進,跌倒,再站起來。可我們大部分人,雖然擁有各種各樣的天賦和才能,但囿于環境、自我內在等的限制, 最終無法實現自我價值,活出自己想活出的樣子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我們忽視了學習之道、忽視了對自我本真的探索、接納 、挖掘......
愚人如我,若想成長為大師:首先要明確這世上學習有道——大師們的成功經驗放在那呢,如果看不見,我們就虧大了;其次要注重學而用道——要善于借鑒和粹取大師們的學習之道,最終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最后學成布道——這個當然已經被我歸納為境界的升華部分啦!
6.
從普通人到大師之間,隔著一個“學習秘訣”的距離,如果掌握了那些學習秘訣,普通人之于大師之間那么遠卻又能這么近!
伙伴們,天地之間,學之有道。帶上秘訣上路吧!加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