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篇文章該幾天前寫的,因為最近工作上面有點忙,再加上懶惰,一直拖到現在。
國慶假期,難得的長時間不上班,加上我節前又請假兩天,算來一共十天沒有上班,是一年中最長的假期了。如果放在兩三年前,我想我可能會出去浪,而不是選擇回家。
因為父親突然離去的緣故,我常常很自責,后悔以前假期里自己沒有經常回家看看,后悔自從離開家門開始寄宿學校的那天起我就以離開家走出農村為奮斗目標,上學這么多年,失敗很多次,我能堅持下去,很大原因是因為我有我的目標。可能我骨子里就是那樣的人,不達目標,誓不罷休。
這次假期回家,感觸還是蠻多的。
先是在縣城等弟弟來接我的時候,我竟無意間走到了曾經就讀過一年的學校門口。那年初三,我在新宇中學復讀了一年。如今再站在那學校門口,我沒有走進去,假期時候,校園里面已經空蕩蕩。現在相比以前,學校有了很大變化,雖然時間過去了好多年,可是教學樓看起來卻更新了,因為它們被全面粉刷了一遍,主題顏色全變了,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學校名字也變了。后來聽說,學校老板還是那個老板,只是貌似和其它結構有合作,和以前的性質有點不一樣。
那天,我站在校門前向里面望去,記憶仿佛一下又回到了多年前。
記得那年我十五歲,中招第一年,成績很差,因為想上個好點的學校,無奈只能復讀,后來去新宇,純屬意外,開始自己根本沒想到會去那里上學。
當年家里很窮,父親卻很支持我,上學上面,他一直很支持我,初中復讀,高中還復讀,而且高中還不是一年兩年,很多親戚朋友都說我不是上學的料,他們給父親建議別讓我上了,出去工作賺點錢貼補貼補家里經濟才是路。我聽說,很生氣,但是還是任性得選擇走自己想要的路,父親從沒有說什么,只是就讀書,他一直很支持我。因為我上學,花了很多錢,現在那些錢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那個年代,我想父親一定被難為壞了。曾經我抱怨父母沒水平沒文化不能給我一個美好的童年,曾經我甚至產生了恨,現在想想,當時也真是為難了父親。如果他沒有扛著壓力一直供我讀書,現在的我或許正在哪個工廠或者其它什么地方出苦力的吧。
看著 15 歲我離開家開始寄宿的地方,想想十五六年間,自己鮮有長時間在家待過,追悔莫及啊。現在再想多待,也可以,只是沒了父親,很多時候,不免感傷。記得去年過年時,在和親戚一起喝酒共餐的時候,我想起一句話,“環室遍看少一人”,我悲傷得不想說話。
15 歲那年算是和父母真正分別,父親送我去上學,年少無知的我似乎像感受不到父母的離別之痛,我們排隊繳費辦理住宿充飯卡,父親忙前忙后,我卻像個閑人置身事外。猶記得在宿舍住的第一晚上,我前所未有的感到孤獨。雖然對父親一直有很大意見,但那時卻很想家。學校的宿舍,有種說不出的味道,讓人很難受。后來沒多久天就變涼了,父親和村里其他幾人一起來學校送被子,那時那景,我一直記憶猶新。
這次回家的最大目的,我是想帶著媽媽去看看遠在禹州的姥娘(姥姥),我已經好幾年沒去過她家了,而姥娘今年都 84 歲了,如此年齡,真讓人有些害怕。因為這樣原因,以后可能要每年至少去一次了。以前沒車,往返二三百里極為不便,以致出現多年不走動的現象,有點說不過去。我想,明年,我可能要先給家里買個小車,有了車,再去姥娘家,只要兩三個小時,母親就可以經常回她老家看看了。
回到家,在家住一天,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帶著媽媽向禹州出發。
從家里出來,先要被弟弟騎電車送到縣城或者陳留(三國時,陳留是個郡,曹操起兵的地方。據說當年曹操刺殺董卓不成,要逃亡去陳留找他老爹,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陳留王漢獻帝,為東漢最后一位皇帝,最后禪位于曹丕。曹丕之弟曹植,也曾被曹丕貶黜而做陳留王。除此,陳留還出過不少名人,商湯時著名宰相伊尹,東漢文學家、政治家蔡邕,藝術家、文學家蔡琰,即蔡文姬,東漢末年曹操部將典韋,漢光武帝時洛陽令董宣等均是陳留人,嚴格上說,我們開封縣當時也屬陳留),然后坐大巴到開封西站,再然后乘坐去長葛市的車,到了長葛再倒車到禹州。我們要先去姐姐家,他們家在長葛到禹州的半路上,我們在半路下車,她去接我們。
那天天很陰,有風,很冷。
姐姐接到我們,已經下午兩三點了,本來不遠的距離,這樣折騰下,竟然花去了大半天時間,所以說,有輛汽車會非常方便。
我已經好幾年沒去過姐姐家了,上次去還是舅家的孩子結婚時去的,記不清多久了,應該有四年多了,這次再去,看到姐姐家的孩子都六歲了,第一次見他,他才幾個月大,那時還抱著他玩,時間一晃,現在他都上小學了。
給小孩子買些吃的,給他點零花錢,他不怎么說話,卻笑得很開心。人說外甥似舅,看著他,真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
在姐姐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就和她一起去姥娘家。事有不巧,第二天又是風又是雨,在上海時候天還熱,回去沒有帶厚衣服,回家后發現是大失誤。在去姥娘家的路上,我被凍得發抖,手脖腳脖處有發紅痛癢,我知道是過敏了。之前過敏,有兩次還挺厲害,一直不知道是什么過敏源,后來聽醫生說,可能是冷空氣過敏,結合自己幾次經驗,我覺得是冷空氣過敏的可能性極大。這次冷風中又過敏了,那滋味真不好受。
興許是兒時凍怕了,現在的自己有些畏冷,這也是當年我不去北方就業的一點原因。相對北方的粗獷狂野,我更喜歡南方的溫柔旖旎。
在姥娘家村東三四里的地方,媽媽指著路南邊的村子說,“當年恁爸爸娶我的時候就是在這個村子里,如果當年他不回開封,我們都是那個村兒的人。”
我沒有說話,卻在想,命運這東西真不好說,人生就像浮萍,你能漂在哪里,將要漂向哪里,有時真身不由己。
來到姥娘家,發現二舅不在家,因為大舅招親招出去了,雖然他家過得不錯,但是距離姥娘家有些遠,二舅至今未婚,也沒有孩子,想想以后也是個事情,這次去他家,聽說出去務工了。現在家里就剩下姥娘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讓人感覺有些心疼。好在他們村里離她家不遠是我姨姥娘(我媽媽的姨)家,姨姥娘過得不錯,她兒子是村干部,她經常照顧她姐姐。
在姥娘家,這幾年,二舅蓋了新房子,那院子已經不像我兒時看到的模樣。記得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姥爺,姥娘,爸爸,媽媽,小姨(那時她還沒嫁人),還有村里們的舅舅們(媽媽家族比較大,親戚很多)經常帶著我玩。現在,姥爺,爸爸都已經不在了。我站在正在下著小雨的院中,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我穿著開襠褲在院子里跑著玩耍。記憶里,時間很慢,陽光燦爛。
因為還要去商丘參加大學室友的婚禮,我在禹州只待了兩天就匆匆離開了。我想過年時候或者過完年有車了我再去吧。
去商丘參加同學婚禮,也是匆匆趕過去,然后匆匆離開。國慶假期,時間很長,時間又很短,美好的日子,總會讓人錯覺時間過得很快。
再次回到家的晚上,去發小兒苗家坐了坐,和趙老師(苗的爸爸)一起喝了兩杯好酒。因為以前喝酒出過丑,我就告誡自己,“以后輕易不要再喝白酒,即使不得已需要喝,那也要控制量,盡量酒不過三兩!”
因為老師愛酒,苗也喜歡酒,老師面前,我只能陪飲了。好在那天他們白天都有喝過,不然我估計自己又要破例了,老師喝一個,自己也得喝一個啊!
趙老師是我的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已經有二十年沒怎么聽他教誨了,這次聊了不少的話,感覺受益不淺。
學生時代,這么多門學科,我唯獨最愛語文,我想來想去,應該是受趙老師影響了。再有,小學時,他總是嚴格要求我們每天必須寫幾張小字,小學五年,他教我四年,四年的時間,完全可以養成一個習慣,直到如今,我還經常找業余時間練字,包括大字,包括小字,雖然現在還拿不出手,但只要堅持到底,我想假以時日,我寫的字會很好。我希望自己年老時候可以以賣字為樂。
還有,現在的我喜歡到處浪,喜歡到處旅游,可能也是因為小學時聽趙老師講《社會課》聽上癮了。記得小學時候最喜歡上的課就是社會課了。課堂上,講臺上老師講他的旅游經歷,講他看到的外面的世界,講臺下的我心生向往之。
多年后,我知道,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現在,我即想入世,又想出世,想像詩仙一樣飄逸,浪跡天涯,四海為家;想像陶淵明一樣淡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次回家,再次感受到了人世的無常。回家第一天,就聽說村南頭飛他爸沒幾天前去世了。我震驚壞了。記得上次回家,在我家門前的十字路口,我還給他讓煙和他說話,他年紀剛六十出頭,和我爸爸同歲,沒想到,人說要離去會這么快。聽說,他從感覺到不舒服,去村里的衛生所,還沒看到醫生就已經不行了。
和二伯聊天,二伯說,“恁何生哥說,晚上六點幾個人還在路口和他一起說話,晚上八點就不中了,好好的一個人,就像被老鴰(guo)叼走了......”
人生就是這樣吧,有時真像夢一場。生死事大,如何了度生死,確實是個問題。
回家五天,只在家住了兩晚,10 月 6 號那天,同事小保就開車來接我一起返程回上海了。老家剛下過雨,路上泥濘非常,他開走走到小屯北地,那里路正在翻修,柏油路全毀了,小保導航路過那里,一下公路,他的車輪就滑到路邊的小溝里出不來了。我和他開玩笑,“這次來開封,注定讓你們(小保和他老婆)難忘啊!哈哈...”
在那里困了好長時間,最后還是堂弟從家開了輛拖拉機把小車拉了出來。那時我拍了張車被困泥中的照片發到了朋友圈,過了不久,小屯村的金川同學就發來微信語音問要不要他找人幫忙,他說他現在在鄭州,不過可以打電話給老家兄弟開車過來拉一下,我很感動,但那時車已經出來了,就沒有麻煩他。
去年過年時聯系上的金川(初中同學),我們已經是十幾年沒有見過面了,去年過年時說有時間見見,因為那段時間事情都多,也沒能見成,這次他這么熱情,感覺雖然過去十幾年了,也都沒見過彼此,當年的那種感情還在。
初中時候,我和他玩得不錯,我去過他家,印象里他還騎自行車載過我,還有他表哥志剛是我小學同學。如果幾個人坐在一起,都很熟悉。
回到上海后,又要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好好跑步,好好學習了。人生路上,自己要做好規劃和選擇,然后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一點點前進。
整體上,老家給人的感覺很土,房屋簡陋,冬冷夏雨,水泥路是真水真泥,但是即使土,卻又有很多泥滋味、土氣息!家在,親人在,鄉土之情就很濃。我想我就像一只風箏在外面飛呀飛,但是風箏的那一端卻永遠植根在老家中。
最后,幾天的行程中,路上認錯了字,被鄙視了一下,自己也感覺自己的知識尚缺的太多。求知的道路上,仍然任重道遠。也許成長的過程,就是這樣,要不斷的犯錯,試錯,犯錯,避免犯同樣的錯......
上海 虹橋V1
2017.10.14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