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藍標,你就是這樣服務你的客戶xxx的嗎》在公關屆和廣告屆引發了不小的“地震”,作者將乙方存在的刷量行為擺到了臺面上說,弄得大家的面子都不太好看。
尤其是末尾評論的呼喊:不刷量,這個行業會死?
說真的,這個問題問倒人了。
以下將從學界和業界兩個維度進行分析這個事兒。
先給刷量下個粗糙的定義:以互聯網為中介,第三方提供點擊、閱讀、轉發、好評等服務,從而產生錢財和流量間的交易。諸如刷出10萬+,轉發量破萬,豆瓣刷分等等。刷量分為機器刷量和手工刷量。刷量最為代表性的例子則是水軍、網絡推手。
刷量現狀:
一、學界和業界對刷量的看法對比(數據不夠全面僅代表個人觀點)
學界部分看法:(數據分析/文本分析)
出處:16到18年間三年間,共計32篇與“刷量”相關被收錄的學術文獻。
來源:
關鍵詞:
學界觀點:
泡沫/作惡/欺詐/注水
總體傾向:
消極/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業界部分看法:(訪談)
“乙方和甲方心照不宣”
“潛規則”
“甲方看到真實數據會產生非常大落差”
“一分錢一分貨”
“五十塊買阿迪,買的賣的都知道是假的,心知肚明就好”
“我們A貨都買不到,她還要驗貨”
“動不動就拿亞馬遜Kindle100天讀書日案例說事,我們agency小伙伴起的回家就把Kindle扔掉了”
總體傾向:
中立/順其自然
二、就微信微博存在普遍刷量行為分析
疑問:刷量行為的存在和微博微信有因果關聯嗎?
資料背景如下:(來源百度百科)
微信2011年1月21日出現
2009年8月微博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
所以我們將微博正式投入試用劃為09年,微信投入劃為11年
那么09年以前業界是否有刷量行為?
到底是不是微博微信的鍋?
???
以微博的出現為節點,粗糙將2009年劃為分水嶺
選取09年以前的08年進行分析觀察:
2008年中國
關鍵詞:奧運會 汶川大地震 金融危機
技術上:3G尚未普及,移動互聯網尚未開放,但是互聯網早已開放
數據佐證:2008年12月31日上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同意啟動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發放工作,明確工業和信息化部按照程序做好相關工作?!俣劝倏?/p>
2009年1月7日,確認國內3G牌照發放給三家運營商,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3張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俣劝倏?/p>
服務提供方:已經出現,初具規模的水軍團隊
數據佐證:水軍出現年份不可考證,但是2008年已經出現過,多家水軍團隊乃至是個人都有從事此項工作。
百度文庫的總結:https://wenku.baidu.com/view/1038708a312b3169a551a4c1.html
經典案例:網絡推手楊秀宇策劃——網帖《讓王老吉從中國的貨架上消失!封殺它!》——大量的跟帖轉發都是出自同一ip
楊秀宇介紹:
當年爆帖的佐證:
那么基于這些數據文本大膽推測,就算微博微信不出現,刷量還是存在。
微信全球月活破10億,微博月活破4億
兩者作為一個注意力資源高度集中乃至壟斷的媒介載體
必然會出現刷量服務交易
刷量出現是多種因素共同促成
微博微信更像是一個大型載體罷了
時間一長自然就加入到這個規則運行之中
因為資本都是趨利。
再和那些業界乙方聊完后
我發現kpi和錢的矛盾一直存在
至少現階段是不可調和的
若是要解決刷量的問題
要么甲方放寬預算
要么甲方接受產品成為不了爆款的事實
那么我們作為乙方不刷量的未來是什么?
學界看法:
法律約束和道德約束
第三方監管處罰
(這里存在個疑問,這個第三方能夠真正中立嗎?不保證自己被資本或其它力量左右?)
業界看法:
真實流量
(可能投了很多錢不知道效果如何,花錢投廣告就要有可能不成為爆款的心理準備)
更高級的流量作弊高科技,作假做全套
(Kpi好看,你愿意繼續花錢做廣告)
促使甲方轉變認知
(你本來就不美)
換甲方
(找個有錢的甲方)
手動改報告
(自己改數據)
數據透明
(放明面上大家一起看)
其實關于刷量這一塊
不僅存在我國,其實美國也有
不然每年FB花那么大的價錢去處理虛假廣告的點擊量是為啥?
我想在刷量上面,現在給不了答案
但是我們還是得滿懷希望期待更好得未來吧
致歉:由于個人精力有限,文中數據單薄,分析不嚴謹之處還望諒解,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