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王氏,是中國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家族,很多歷史文稿,影視作品都經常看到瑯琊王氏,前段時間熱播的《上陽賦》就是圍繞瑯琊王氏展開的故事。
這個家族綿延數千年,歷經朝代更迭,跨越各種考驗,造就一門三圣,三十五宰相,三十六個皇后,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家族,號稱“中華第一望族”。創造這一奇跡的就是簡單的六字家規:言宜慢,心宜善。
在教育問題層出不窮的現代,了解學習這個神秘的家規,反思和探索曾經輝煌的教育,具有極強的價值和意義。
先來看:言宜慢
“言宜慢”,是王氏家族遷到山東瑯琊的第一代王吉,從漢武帝的著名宰相公孫弘出得到的的秘笈。憑借著這三個字,王吉在險惡的官場上走出困惑、渡過難關,被漢宣帝劉詢任命為諫議大夫,成了西漢名臣。
大家肯定奇怪,怎么“言宜慢”還能做給皇帝提意見的名臣,殊不知慢言恰恰體現著一個人的智慧。孔子說過“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說話要深思熟慮再出口,謹慎穩重,練就成熟大氣的人格,語調要舒緩,舒服順耳,使人感到尊重親切。
王吉的第七世孫王祥、王覽兄弟二人,牢記家規,身體力行,秉承瑯琊王氏優良的品格、質樸的家風,受后世萬人敬仰,使得瑯琊王氏聲名遠播!
王祥以孝著稱,二十四孝里“臥冰求鯉”,講的就是他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王祥被后人尊稱為“孝圣”,開啟了瑯琊王氏一門三圣的輝煌歷史!
王覽是王祥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卻對哥哥親密無間。王覽的生親朱氏總想迫害王祥,王覽以友悌兄,挺身阻攔,被后人尊稱為“友圣”。王覽的直系后裔,直接影響到西晉的覆滅和東晉的建立,成為兩晉時期影響力最大的豪門士族!
最著名的,就是創造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東晉第一名臣王導。王導是王覽的親孫子,和瑯琊王司馬睿是好朋友,西晉末年,北面的游牧民族內遷,形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在王導的指導下,司馬睿帶領世族百姓衣冠南渡,建立東晉,我國的政治中心自此向南傾斜!
王導在卓越的政治才能之外,遵循瑯琊王氏家風,帶領整個家族南遷之后,大興儒學,書畫成風!王導的行書已經是當世精品,他堂弟王廙、王曠也都擅長書法,王廙更被稱為“江東書畫第一”,王曠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書圣”王羲之。
王羲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享譽全球,他兒子王獻的書法成就與他不相上下,二人合稱“二王”!王羲之的孫女王神愛,更是有史記載的首位女書法家!
再來看:心宜善
王氏的先祖秦國名將王翦,前面的文章專門講過的他處處惦記的“仁心”。從王吉開始的瑯琊王氏,更是把“心宜善”作為家規代代相傳。
《道德經》里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儒家思想一直強調:心宜善,必有福報。心宜善,激發人的正氣,保留人的正念,就能神清氣爽、精力充沛。中國文化里“行善最樂”,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也是出生瑯琊王氏,是西晉時期的重臣。三國時期的吳國歸服西晉后,王戎滿懷善心,渡江安撫吳國百姓,宣揚晉室威德恩惠,深得荊州百姓的愛戴!
五代十國亂世時期,瑯琊王氏的王審知參加起義軍,逐步統一福建。謹記“心宜善”的祖傳家規,減省殘酷刑法,降低稅收徭役,讓百姓得以安頓修養,穩定了福建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后世尊稱王審知為“開閩圣王”以作紀念。
北宋時期著名宰相王旦,瑯琊王氏的又一位宰相,掌權十八年,把“心宜善”的家規推至官場,多用厚重之士,引領北宋官場的清明之氣。深得宋真宗青睞。去世后,被恩準配享真宗廟庭,之后的宋仁宗,為其碑文題首曰“全德元老” !
瑯琊王氏后裔中,最重磅的當屬明代大圣人王陽明,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心學之集大成者。能文能武,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年紀輕輕就降服江西土匪,三十五天平定寧王之亂,堪稱軍事奇才!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被封“先儒”,和孔子一起奉祀于孔廟,受萬世敬仰!
“言宜慢,心宜善。看似簡單的六字家規,飽含了仁愛之心,處世之道。被千年滄桑驗證過的普世理念,對現代急功近利,沖動煩躁的社會風氣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值得深入探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