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天不休,世事紛紛擾擾

這兩天諸事繁雜,沒有想到好的選題,之前有寫一篇朱棣的舊文,這是第二篇,權且貼用過來!

古人的套路—巧用反間計

前文說到,在朱棣帶領部隊襲擊大寧的過程中,他遇到了鎮守關口的小股部隊,由吳高帶領。朱棣與諸將盤算說:“高雖怯,差密;文勇,而無謀。去高則文無能為也。”利用離間計很輕松地就把這只部隊消滅了。且看他是怎樣做的?

歷史性前提:他充分洞悉人性的弱點,堪稱中國版的卡耐基。

人性洞察:朱棣了解吳高雖然是一個膽小的人,但是他心思細膩。楊文雖然孔武有力,但是呢,胸無城府,這可是致命的缺陷。這種人在尚武的古代還是蠻多的,有勇而無謀,很容易就能夠對付。朱棣于是大膽采取行動,整個過程也是簡單明了。他只是分別給吳高和楊文寫了封信。朱棣在給吳高的信里充滿了贊譽,把吳高捧上了天,大抵就是盛贊吳高對朝廷忠誠,忠于職守,有智謀云云,還順帶攀了攀關系。而在給楊文的信里,他大肆地對楊文盡情詆毀,說楊文是一個奸詐小人,容易背德,屬于宵小之徒。本來如果這兩封信分別送給吳高和楊文,這件事情就毫無作用,性質相當普通,屬于朝臣之間日常的書信往來,大不會引起任何風波。

歷史的關鍵節點:但是呢,壞就壞在,這兩封信封裝的時候被對調了,本該發給吳高的信被送往了楊文那里,本該給楊文的信到了吳高那里。

套路了一波:楊文看到燕王盛贊吳高的秘信,以為吳高和燕王一黨有所勾結。古人都講究效忠皇帝,他馬上檢舉揭發。在不派人探聽虛實,不做任何考證的情況下,連忙把這封信送往朝廷。這簡直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判吳高死刑,正中朱棣下懷。建文帝身邊的謀臣接到這封密保,驚慌得不得了。這還了得,燕王本來就已經在北平擁兵自重,自立為一方諸侯了。如果他再和當地的守軍吳高勾結,那聲勢浩大,勢如破竹,南下破城指日可待。那他建文帝的江山豈不是不保?在當時的情形下,這件事極為緊迫,涉及到整個建文朝的文武廷臣的利益,朝廷當然得有所措施來對吳高做出懲戒。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股謠言早就吹到了吳高那里,吳高看這情形,心想,不對啊。這肯定是哪里出錯了,我這里也有一封燕王寫給楊文的信啊,這中間肯定出了什么差錯。他為了洗脫傳聞的嫌疑,就把燕王詆毀楊文的信送往朝廷。寄希望于朝廷對于這件事能夠明察,還他一個公道。但是他想錯了,當時的建文朝中,沒有一個理智的人,朱允炆身邊的謀臣所想的都是如何對付朱棣這種竊國大盜,根本沒有多余的心情去關注他的這樁案情中可能存在的隱情。他們都掉入了朱棣設立的一個圈套,朱棣高明啊!一招即命中敵人命脈。守關的將領彼此之間充滿猜疑,身上背負著嫌疑,哪還有心思力戰抗敵,沒打幾下,吳高和楊文就被逼撤退了。

? ? ? ? ? ? 許褚裸衣斗馬超,曹操抹書間韓遂

歷史上善于用離間計的權謀家還是大有其人。離間計使用最出神入化的當屬三國的曹操。三國中有一章節叫做“許褚裸衣斗馬超,曹操抹書間韓遂。” 馬超為報父仇,和曹操大戰九九八十一場,但還是難分高下。為了攻破馬超部隊,他和謀士賈詡商議使用離間計。下手點就是馬超和他的謀臣韓遂之間的關系。曹操分析,馬超是一個馳騁沙場的英勇將領,領兵作戰很勇武,但是比較容易沖動,在智謀上面并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再加上疑心比較重。如果是按照現在的情形,采取戰場拼殺的方式,他在戰場上是占不到絲毫便宜的,遲早得被馬超打敗。他佯裝在戰場上和韓遂說說悄悄話,拉拉家常,然后又連夜送一封書信給到韓遂,書信中重要關頭的字跡都被隱去。歷史有時候也是由于很多偶然造成的,韓遂看書信的時候正巧被馬超撞見了,這下炸開了鍋,馬超大罵韓遂,說他背主忘德,肯定收了曹操不少好處,密謀和曹操干掉他。馬超大怒,情急之下,砍掉了韓遂的一只胳膊。只有作為第三者的我們,才能清晰地看到全局,這一切都是曹操設的一個局。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套路。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套路還真的有點多!

? ? ? ? ? ? ?

? ? ? ? ? ? ? ? 檄文——唇槍舌劍的戰場

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書信往來,也是另一個不隱而不顯的戰場。靠著唇槍舌劍,建文帝忠臣和朱棣之間頗有一番煙火氣。

? ? ? ? ? ? ? 高魏代表的朝廷立場

在朝廷官軍節節敗退的情勢下,朱允炆想要在戰場之外屈服燕軍。朝廷做出了罷免齊泰,黃子澄這些謀臣的舉動之后,還派遣游說之士去到北平,企圖說服燕王罷兵,偏安一隅。朝廷派出一個叫高魏的書生前往,上書給朱棣,企圖扭轉局勢。

太祖上賓,天子嗣位,布維新之政,天下愛戴,皆曰:“內有圣明,外有藩翰,成、康之治再現于今矣。”不謂大王顯與朝廷絕,張三軍,抗六師,臣不知大王何意也。夫以順討逆,勝敗之機,明于指掌,今大王藉口誅左班文臣,實則吳王濞之故智,其心路人所共知。巍竊恐奸雄無賴乘間而起,萬一有失,大王得罪先帝矣。

今大王據永平、取密云、下永平、襲雄縣、掩真定,雖易若建瓴,然自興兵以來,業經數月,尚不能出蕞爾一隅之地。況所統將士,計不過三十萬,以一國有限之眾,應天下之師,亦易罷矣。大王與天子,義則君臣,親則骨肉,尚在離間,況三十萬異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協力,效死殿下乎?巍每念至此,未始不為大王■泣流涕也。

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謝罪,再修親好。朝廷鑒大王無他,必蒙寬宥,太祖在天之靈亦安矣。倘執迷不悟,舍千乘之尊,捐一國之富,恃小勝,忘大義,以寡抗眾,為僥幸不可成之悖事,巍不知大王所稅駕也。

況大喪未終,毒興師旅,其與泰伯、夷、齊求仁讓國之義,不大徑庭乎?雖大王有肅清朝廷之心,天下能無篡奪嫡統之議?即幸而不敗,謂大王何如人?

巍白發書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巍竊自負,既為孝子,當為忠臣。死忠死孝,巍至愿也。如蒙賜死,獲見太祖在天之靈,巍亦可無愧矣。

? ? ? ? ? ? ? ? ? ? ?

這一篇洋洋灑灑的上梳,高魏從各個角度企圖對朱棣施加影響,讓朱棣改變策略。但是朱棣并沒有放在心上。

曉之以理:這篇文章也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很有價值。高魏首先曉之以理。他說當今天子很圣明,老百姓都異常愛戴。你侄子大刀闊斧,在各個方面進行維新改革,都有點要再現古代賢主盛世的意思。現在你燕王,建軍隊,揮師一路南下。真不知道你真的是像你燕王自己所說的要肅清朝廷奸臣,清君側?還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實則有謀反,不臣之心?

然后再從燕王的立場上來考慮利弊得失。我就是怕你們現在打來打去的,最終受到損害的是你們老朱家。你燕王和當今皇上,道義上是以君臣相稱,實則還是血肉至親。你們同樣流淌著高皇帝的血緣,還互相傾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燕王你試想一下目前的處境,你現在一路聚集異性之眾,揮師南下,你這樣的勝算又有多大呢?多大程度上能夠指望這些異姓之士為你拼死效力,替你斬將奪旗,奪得天下呢?

動之以情:最后動之以情,在情理上說服。希望燕王能夠上梳,和皇帝陛下重修舊好。這樣也可以告慰太祖高皇帝的在天之靈了。我高魏是一介讀書人,只望天下太平。我早已經下好了向死而生的決定,才敢于向你燕王上書一封,想用我這蜉蝣微命來換得天下和平。這樣我如果被你刺死,赴黃泉之后見到太祖,也不感慚愧了。

個人局限:但高魏雖貴為讀書人,卻并不明白。歷史規律就是:歷史局勢走向往往不是個人可以左右,而是合力的結果。燕王朱棣根本不為所動。

朱棣要真為之所動那就奇怪了,難不成你這蜉蝣生命真的很值錢??你寫你的,你勸你的,戰斗仍然繼續。整個燕軍部隊中,頗有一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氣勢。

? ? ? ? ? ? ? ? 燕王朱棣的心思

后來李景隆又寄了書信到燕王府,一次兩次,燕王不得已回了書信。

近總旗魏再興來,得汝二月十三日書,披觀至再。辭意茍且率略,不見誠實之情。度此非出汝之心口也。何則?汝之祖為孝,父為孝,汝出于孝子之家,豈肯妄誕答此!必奸臣假汝之言以詒我。我與汝以家而論分居長,以朝廷而論,爵為親王,俱不當相待如此……

又云:“尚書齊泰、太卿黃子澄已屏竄遐荒,天理昭明,于斯見矣。”若以我太祖公法論之,必使其身首異處,夷其九族。今屏去遐荒,想不出千里,必召而回,為幕中之賓矣。此外示除滅小人,內實不然,誠為可笑……

汝云:“近年以來,欽蒙太祖高皇帝圣訓諄諄,今猶在耳。”吁,《皇明祖訓》乃不欽遵,若諄諄在耳,必不如此。……又云:“骨肉有傷,大亂之道,欲舍小怒,以全大義。”……昔我周王弟被奸臣誣害,言“大義滅親”,與今所說大相違背。……父皇賓天,骨肉未冷,即將周齊湘代岷五王破家滅國,國公至親,豈不痛哉!非痛五王,乃痛太祖高皇帝也。今又來滅我,其可乎?

閑嘗與布政張昺、長史葛誠言祖訓,昺誠云:“齊泰等言《皇明祖訓》不會說話,只是用新法便。”……如此變亂祖法,恐一旦社稷落奸臣之手,貽笑于萬世也。朝廷有如此失政,國公以太祖高皇帝“圣訓諄諄,今猶在耳”,其可不憂懼者哉!奸臣齊泰等假以誣親王造反為由,實圖天下社稷之計耳。……謝貴、張昺可吐露實情,謂齊泰等憤恨當太祖高皇帝時位居下僚,不得柄用,且慄慄度日,朝不保夕。今少主不親政事,正其得志之秋,祗慮諸王藩屏,未得大縱,遂同心協謀,以滅諸王,方得永享富貴。……

汝為大孝,國家至親,慨念人生世間不滿百歲,死生俄頃,倘汝一旦溘終天年,有何面目見我父皇太祖高皇帝也!姑以汝之心自度之,為父皇之仇如此,為孝子者可不報乎?

因汝來書,不得不答,再不宜調弄筆舌。但恐兵釁不解,寇盜竊發,朝廷安危,未可保也。所欲言者甚多,難以枚舉,忽遽簡略,汝宜詳之。

論點:朱棣大意就是說,架不住你高魏連次送來好幾封書信,就回你一封。簡單一句話,就是你的誠意我很懷疑。你在信中言辭懇切卑微,絲毫看不到你想要停下來談判的真誠。我猜想這大概不是你自己的真心想法吧,大概是你迫于時局不得已的托詞。

論據一:你出生在一個既忠且孝的家庭里,你爺爺很遵守孝道,你老子也很遵守孝道。難道到了你這里,你反而變成了一個不忠不孝的人嗎?這根本不符合常理啊!我朱棣覺得你之前在書信里那卑微懇切的言辭根本就不是你的真心想法,那只是朝廷中一些奸匿小人要唬我詐降,所以假借你來對我說出的一些恭維話而已。

論據二:你看現在朝廷的情勢是,他朱允炆罷黜了齊泰和黃子澄,但是坊間有傳聞,皇帝一遇到重大的戰略性問題,還是需要秘密召見他們兩個,這些罷黜只是做給我看的把戲吧。像這樣的奸匿之臣,在我父皇高祖皇帝的朝代,肯定要被滅九族的。這樣的情形之下,我怎能夠聽任你的建議,讓我當一方藩王,偏安一隅?我要是真的罷兵回到封地北平,恐怕到時候連葬身之地都沒有了吧。你別以為朝廷中的這些把戲我都不知道,糊弄誰呢? 之前在朝廷中齊泰,黃子澄他們操控權利。我皇弟周王被抓起來,隨便編一個理由就把他投入大獄。齊王代王等都被迫離開藩地,剝奪封號,連棲身之所都沒有,現在又來輪到我了?你看看《皇明祖訓》里有哪一條說了可以骨肉相殘?

結論:朱允炆身邊的那些奸臣大部分都是有自己的利益,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所以要對我進行趕盡殺絕。我怎么能夠忍氣吞聲,容忍他們作威作福,在我一個親王頭上拉屎呢?你將心比心,你能夠忍得下這口氣嗎?一連串的質問,把高魏那些勸說的懇切之詞嗆回去。好不暢快!

立場:誓死不妥刺,奮戰到底的決心。

? ? ? ? ? ? ? ? ? ? ? 建文帝的緩兵之計? ? ? ? ? ?

陽謀:在當時的情勢下,雖然朱允炆那邊不斷地派說客來到燕京北平,企圖用一些溫儂軟語就把燕王說動。朱允炆還是抱著這樣的期待,即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夠讓朱棣罷兵。但是,朱允炆還是足夠了解他這個叔叔的,期待歸期待,但是我這邊絲毫不放松對你各方面的鉗制。你朱棣不是一直上梳,說齊泰,黃子澄屬于奸臣亂國嗎?那我朱允炆就昭告天下,廢齊泰,黃子澄為庶人,把他們貶到蠻夷之地,這下總礙不著你了吧!

陰謀:但是呢,四年來整個對付你朱棣的軍事部署都是齊泰和黃子澄在操作的,大明朝是離不開他倆的。暗地里,我又悄悄地把他兩召回來,對付你朱棣的政策我們秘密商議。簡言之,就是明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這在古人那里被稱為陰謀。俗語說沒有不透風的墻。朱棣也不傻,全國布滿密探。朱棣知道了朱允炆的這一系列動作,他知道他侄子做這一切,不過是為了亂他心智,打亂自己的陣腳,雙方的軍事行動都絲毫沒有懈怠。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陰謀陽謀還真是高明!

? ? ? ? ? ? ? 戰略要義——以少勝多,出奇制勝

局勢:朱棣分析明朝當時的整個局勢,要順利南下,殺往南京,首先需要突破第一道關防。

大局觀:離北平最近的兩個地方,大同和遼東有著非同意義上的戰略地位。大同在北平的西北面,遼東在北平的東北面。如果帶著親兵一路南下,朱棣首先要顧慮的是如何保證北平能夠處于安全地位?而不會出現后院起火的狀況?一旦到時候進退不得,那才真是陷入死地,到了燕軍的死期。

兵力分析:我朱棣在高喊起義兵,清君側的第一天,就知道這將是一步險棋。每一天都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因為在兵源上,我不占據任何優勢。北平城里整個兵力加起來不超過1萬人,而你朱允炆的大明朝是舉全國之兵來討伐我。動不動就帥師30萬,50萬?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

用兵方略:以少勝多,出奇制勝是我朱棣用兵的第一要義。我要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單點突破。這個時候,燕京剛剛和李景隆的30萬大軍大戰了一場,李景隆被打得向南逃竄。我需要趁熱打鐵,先把北平周邊的大同和遼東這兩塊地皮搶過來,鞏固擴大我現有的根據地。

占據遼東:此前已經講述過,吳高和楊文看守遼東。朱棣不費一兵一卒,用了兩封書信就把遼東守軍打得趴下了。

攻克大同:緊接著,朱棣想計策攻打大同。這個時候,李景隆部隊正好駐扎在大同附近的德州。德州離大同比較近,有部將就擔心,如果我們冒然攻打大同的話,大同告急,就會向李景隆部求援。到時候李景隆率領部隊前來,這邊又有大同的守軍,兩下里夾攻。我們不是必敗無疑嗎?

但是朱棣不是這樣想的。首領的思維就是能突破現有的局限,看到更遠和更大的機會。朱棣認為,他李景隆即使要來攻打我,也要等到明年春暖。因為依據他們目前的狀況,剛剛吃了一場敗仗,部隊需要修養身息。退一步來講,燕軍進攻大同,大同告急,就算向李景隆求援,李景隆如果出援的話,我也絲毫不害怕。為什么呢?朱棣賣了個關子。

戰斗無非是各方面的博弈:因為李景隆部隊的兵士大部分是南方士兵,而南方兵士的抗凍性不強。即使是李景隆率領部隊殺過來,翻山越嶺之后,就不相信這些本來就已經疲憊不堪的兵士還有很強的戰斗力?一番商討之后,將領都被朱棣說服,一致決定進攻大同。

? ? ? ? ? ? ? ? ? ? ? ? 恩威并施

鉗制人心:朱棣不僅僅對于局勢掌握得透透的,而且制馭下屬也是很有一套的。一方面我朱棣對你加官進爵,另一方面我也會用另外的砝碼來制衡你。燕軍在攻打大同的路途中,就有很多部將跑來朱棣部下歸順,俯首稱臣。朱棣很高興,一一安撫,對他們都進行升官。這樣降將都很高興,大家都得了好處,誰不高興呢?另外呢,我也怕你不是誠心歸順我朱棣,所以我找個理由,為了褒獎你的忠心,我也要犒賞犒賞你的家人啊!所以就以犒賞的名義,把這些降將的家屬都送往北平享福。實際上是為了做為人質,一旦你們心生異心,我就拿你們全家幾十口人的性命做要挾。看來古代的君主都不是善茬,什么叫做恩威并施?這就叫做恩威并施。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