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技術進步與影視產業發展之隨想

筆者為定軍山影業集團投資總監,微信號minker97

既然是隨想,那就想到哪里寫到哪里,不求嚴密,只求拍磚引玉。

最近這段時間,我追了幾部電視劇,包括《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射雕英雄傳》、《大唐榮耀》、《孤芳不自賞》等。雖說行業內有人抨擊說這些電視劇在編劇、表演等方面尚不及之前《北平無戰事》、《大宅門》等經典電視劇。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這些電視劇更加養眼:畫面更為亮麗,特效更加逼真,角色的服裝、化妝更為好看。幾位新出來的演員的表現也都中規中矩,再加上他(她)們普遍顏值都很好,也是能吸引人在電視機前坐下去的。單純考慮觀眾們消磨時間這一需求的話,這幾部電視劇都是很優秀的作品了,相應的其商業成績也很好。

最近這幾部電視劇的成功,乃至當前電視劇行業的火爆,有人總結為IP運營的結果,有人認為是受了一批優秀演員的帶動,還有人認為韓國先進的電視劇制作經驗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但在我看來,影視裝備技術的發展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直觀的角度來看,目前電視劇的畫面更加亮麗了。這在技術上直接體現為電視畫面的分辨率更高,對比度更大,顏色純度更好。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CCD技術的發展使得前端的專業攝影機能夠達成相應的技術指標,同時成本上也不是只有大制作的電影才用得起,而是在電視劇的制作中也能使用了。同時,視頻壓縮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絡、有線電視網絡基礎建設水平的提升,使得超高清電視節目的實時傳輸成為可能。在播放端,由于LCD顯示技術的不斷發展,作為電視劇播放主要設備的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和電視機的顯示效果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尤其是電視機,目前4K分辨率超高清LCD電視機已經成為主流,電視機的對比度、畫面刷新率等都獲得了提升。有些電視機已經具備了播放3D節目的能力,而且由于它們一般采用的是高頻快門3D技術,比一般電影院的偏振濾光3D顯示技術效果還要好得多。在未來,隨著OLED顯示技術的普及,電視機的顯示效果還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另外,可以看到的是,目前電視劇攝制中開始大量采用綠幕技術,在后期添加全場景式的特效效果,這就使得原先“電影負責造夢、電視劇負責寫實”的格局完全的改變了,在電視劇中也能呈現出逼真的玄幻效果了。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之前在電影工業的帶動下,行業里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以開發特效制作軟件,建設超算集群,并培養了大量的視頻處理人才。在規模效應的帶動下,目前特效制作的成本已經下降到可以由一些電視劇大片來負擔了,而這一趨勢,還將繼續下去。

有些人認為,目前這種玄幻/武俠/架空歷史為主題的顏值劇只是一時的風潮,畢竟其在藝術水平上還存在一定的硬傷,缺少令人回味的東西。但我認為,這一波電視劇所代表的影視技術潮流是不會再退潮了。以后無論任何題材的電視劇,其畫面呈現都要向這幾部電視劇看齊,甚至超越之。以綠幕技術為核心的電視劇制作模式將繼續得到普及。而電視劇承載“造夢”的功能將進一步加強,非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市場份額的擴大會是一個長期趨勢(以上請參考《白皇后》、《權力的游戲》等)。這些基本趨勢將對電視產業的各主要環節、各主要崗位都提出重大的挑戰。

電視劇產業的這一發展趨勢亦將對電影產業造成沖擊。試想,如果電視劇沖擊了電影“造夢”的職能,則電影產業的立足點又在哪里呢?我已經聽過不止一個人說過:“這片子沒什么特效,以后網上看就可以了,沒必要去電影院?!钡绻院箅娨晫μ匦У某尸F比電影還要精彩呢?固然,電影上網,制作方依舊能有一定的版權收入,但目前中國電影畢竟有八成的收入要依靠票房,即使是影院觀影人次增長放緩,那依舊是對電影產業的巨大沖擊。2016年中國電影全年總票房相對2015年僅增長3.73%,今年1-2月間電影票房與去年同期相比,預計只能將將打平,這除了有電影產業內部過去幾年高速增長而帶來的調整需求外,難道就沒有外部沖擊的因素么?

面對網絡視頻和電視方面的步步進逼,我以為電影行業應當更加明確自身的優勢何在,應當更加準確的抓住自己的定位,這樣才能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才能知道未來影片制作及影院建設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我想,電影行業有一個特點是網絡視頻和電視短期內難以沖擊的,就是它夠“大”。具體而言,就是它的大屏幕和環繞聲場所帶來的沉浸感。因而,未來電影場景和特效的呈現上,要更加關注沉浸感的需求。說起來,最近老美那邊出了好幾部太空背景的片子,諸如《地心引力》、《火星救援》、《太空旅客》等。這幾部片子演員極少,劇情上或可商榷,但是其場景的環繞性極強,背景沉靜,很容易使觀眾沉浸其中。我想這或許是美國行業同仁對電影在“沉浸感”這一定位上的積極探索。而在國內,我以為走在前面的應該是周星馳先生,其《西游降魔篇》最后“如來神掌”的特效,泰山壓頂的效果極好,這是什么電視都難以呈現的效果,就是讓你不得不去電影院看看。雖然周先生的《西游》系列可能存在調性過于陰郁的問題,以致影響其《伏妖篇》的最終票房。但我相信,以其為代表的重工業電影制作模式,以及追求極致沉浸感的效果呈現,這條基本路線是沒有問題的。

電影的另外幾個特點是:

1、劇院效果。譬如說一些喜劇片,你一個人在家里看,那是笑不出來的,但如果一群在電影院里看,觀眾間情緒互相帶動的效應就使得電影十分有意思了。所以一些精密打磨過的“無腦”喜劇片,反而是電影的特長所在。

2、信號性社交效應。譬如剛剛過去的情人節,吃飯->電影->開房,這大概是約定俗成的一條龍了吧(我真的不是老司機~~~)??措娨暿菬o法達成這一效果的。此時的電影,就是一個社交信號的功能,它老老實實服務好情侶們的情趣需求就好了。另外還有春節的合家歡需求,暑期檔的學生社團交際需求等。這些需求就需要電影切實擺正心態,針對人們的社交需求做好片子就好了。

那么,以上的這幾點,就可能與基礎IP,明星主創等因素一起,成為甄別電影項目前景的重要考察點。

影院方面,以我個人的感覺,目前電影行業在攝制端的技術水平是夠的,但在影院端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則不盡如人意。好的影片效果,還得好的播放設備才能呈現。我前兩天去大鐘寺新華國際影城的雙機4K廳看了一場《西游伏妖》,那個畫面的精細度,放映的亮度,以及3D效果的呈現,確實是不同凡響。我最近也去其它的幾家影院看過片子,可能是他們的設備相對老舊了吧,畫面都污涂涂的,昏昏沉沉,效果完全出不來。有一家的3D效果甚至還帶重影(是戴上眼鏡后依舊有重影),看完我都快成斗雞眼了。如果是這種觀影體驗,我確實還不如回家躺沙發上看《十里桃花》,更勿論請朋友一同觀影了。

所以,目前影院設備的更新換代,確實是影投行業里面臨的重大課題。但這里又是個麻桿打狼兩頭怕的局面。影院方面怕設備更新了,而可放的高品質片子不足,浪費了投資。制片方面則怕投入重金拍了效果好的片子,卻被前端影院的放映設備給毀了。這里就需要一個產業鏈前后端的協調機制。一個可能是以萬達、定軍山為代表的電影全產業鏈集團,可以自行制定電影科技進步的路線圖,實現上下游聯動,成為行業競爭的主動者,以此實現對其他影業集團的競爭優勢。另一個可能是未來國家通過電影業反壟斷政策,禁止出現全產業鏈影業集團,則此時可能以某個電影局下屬事業單位為基礎,成立相應的電影科技發展協調機構。以上狀況,以第一種情況可能性為大,具體如何,還需看日后的發展了。

另外,影院的建設和運營,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打磨。類似影院前廳的布局啦,應該引入一些什么社交性游戲啦,以及是否可考慮將影院作為系列社交性消費的入口,具體而言就是春節代賣年夜飯啦,情人節代訂情趣房間啦(我真的真的不是老司機?。。。际强梢蕴剿鞯穆纷恿恕?/p>

隨便所想,隨便所寫,歡迎拍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