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節課《俞軍和我聊了三個小時產品(2):產品經理的天賦能力和后天養成》,里面聊到了產品經理成長的兩個關鍵:產品經理的天賦能力,以及有效產品時。
其中,對有效產品時的作用,是這樣說的:
這是后天成長的關鍵,假設天賦差不多,那么有效產品越多,成長越快。
有4個因素對于產品有效時有影響:
1:最重要,選擇高成長性的產品
2:選擇產品文化良好的產品
3:每年能花多少時間在產品上
4:閱歷和知識的多樣性
俞軍自曝早期自己一年可以達到5000個產品時,相當于30周的時間,一年60%的時間都處于產品有效時。
這部分內容,我深有感觸。
先介紹一下背景,程序員客棧聯合創始人,產品合伙人,兩年的時間帶領產品從0成長為業內領先的平臺。這兩年,差不多一半的工作時間用來做產品,其余的時間用于其他公司事務。
在做產品的時間內,需要:
1:從各端收集整理需求
2:對需求進行排序判斷然后定下發展路徑
3:和開發團隊商討每階段開發計劃并承擔項目經理的作用
4:和設計師商討設計方案
5:和測試確定測試計劃并同時參與測試,對最終上線版本把關
是的,一個產品各個方面事無巨細,在初創的公司里面,作為產品負責人你最終都要把關。因此,以下我的心得和經驗,可能也更適合創業公司/小公司的產品經理的成長。
而回顧下來,有效產品時主要來自于:
1:堅持每日分析一個優秀的產品時,養成了我對于產品的分析思路:
這個習慣大概持續了3個月的時間,也養成了看到好產品就要用一下的習慣。
2:高強度看書學習,并且融匯貫通時:
一個有趣的例子,《引爆點》,《瘋傳》,《非傳統營銷》,《設計中的設計》四本書中 部分觀點和案例居然能夠互相印證和聯系。
傳播產品的關鍵,就是要向輕度用戶傳播,影響甚至改變人們對事物的看法,而《瘋傳》的STEPPS+《引爆點》的角色理論,是極好的思路。
設計中的設計中講到的設計思路,讓熟悉陌生化,讓陌生熟悉化,因此能給人帶來體驗上的驚喜,也可以理解為STEPPS的某些具體案例。
3:設計自己的產品,并且碰到麻煩時(不知道怎么設計,推到重來三次以上)
比如最近這次要做開發者的PK頁面,就經歷了:
表格式樣 - 卡片式樣 - 內容修訂 三個階段,最后才做出了現在的版本,對比目前市面上可以看到的對比交互,我們這次應該算是一個小突破了。
4:每階段對產品做總結時:分析哪些功能對核心業務有幫助,哪些無用。
曾經做了一個矛盾的設計:一方面我們希望能激勵更多企業方能認證專業資格,有利于提高企業方雇傭的成交率;另一方面,我們又給企業方認證設置了巨大的門檻:598元才能認證一次。一個月后,2個企業方認證了,來自于朋友信任或者銷售強力賣進,沒有發生一起雇傭。
對于這次失誤,我們總結分析后,確定了目標是:提升企業專業度認證比例,提升交易成功率,因此直接把認證費用降到了10元,認證企業申請增加到1-2個/天,比例大幅提升。
5:就產品需求進行辯論,說服別人或者被別人說服時
6:自己為產品寫測試用例,然后倒逼進一步完善產品文檔時。
為了解決為產品寫核心流程用例總是會缺漏的問題,專門和朋友一起做了一個小工具:
7:無數需求擺在面前,必須根據使用頻率,覆蓋率,重要性,成本來列表分析,安排路徑時。
8:看到日常生活中好的/不好的設計都主動思考為什么我覺得它好/不好時
最近突然領悟到,對于每種產品設計能看透其優點和可能的槽點其實是一種很牛逼的產品能力,于是建立了一個產品經理吐槽群,專門加強這方面的能力。
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會發現以上有效工作時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他們促進了產品能力的提升:
1:用戶洞察,商業洞察,以及如何尋找他們的重合點
2:產品的基礎邏輯完備性
3:產品的實用性,產品的易用性
4:產品的顯著性,獨特性,傳播性
5:產品的品味和眼界
所以,所謂的有效產品時,在我看來,便是能磨煉提升產品能力的時間。而有志于提升自己有效產品時的PM,應該多花時間在以上5點。
通過什么方式來做呢?
1:分析優秀的產品,每周至少一個:
用戶價值,商業洞察,他們的重合點是什么,如何被這個產品抓住并實現?
目標用戶,痛點,使用場景,功能,交互,設計。
如果可以拿幾個競品一起分析,效果更好。
2:無情且高頻地吐槽每一個讓你不爽的產品(包括自己的產品),并提出解決方案
是邏輯問題?交互問題?設計問題?有什么解決方案?是否有超過一個解決方案?
當然,可以和別人一起吐槽一起找解決方案更爽,因此我才建立了產品吐槽群。
3:每次自己的產品評審,做好充分的準備
用戶故事,用戶價值,商業價值,邏輯完備性,實用性和易用性,顯著性,獨特性,傳播性。
4:關于產品,主動和各方進行建設性的討論,一切以實現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為最終目的,而不是個人尊嚴和成就為最終目的:
內部-運營,開發,客服。
外部 - 用戶,同行
5:持續學習
包括但是不限于:產品,設計,營銷,運營,技術,心理學等,可以通過書本學習,或者網上課程。
我自己的計劃大致如下:
1:每周分析一個產品,記錄成文;每個季度一個行業產品對比分析。預計1年能夠完成45個以上好產品學習,以及4個行業的對比分析。
2:每周整理吐槽群有價值的吐槽,形成吐槽沉淀
3:每個季度回顧我們自己的產品文檔規范,完善需求評審機制,以及產品回顧總結機制
4:每個月一本以上范圍的新書/新課,并寫出學習總結和腦圖,并嘗試運用到自己的產品里。
5:每個季度定期組織或參與產品聚會討論
你也可以做一個計劃,2017年你打算在以上幾個方面投入多少,這就是你的有效產品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