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在遠方,心在路上

遠方是什么?這似乎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對游子來說,是家鄉;對詩人來說,是思想;對音樂家來說,是天籟。今天,我想說說我心目中的遠方。

“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在我心中,遠方是一個充滿動感與希望的詞組,充斥著無限的可能性,時刻誘惑著我。對我來說,遠方就是夢想。

在通向遠方的道路上,似乎一切都是功利的,一切也只是為了浮名與利益。教育制度框架下的我們承受著多方面的壓力,每天在卷子前奮斗,與時間賽跑 ,拼命的追趕著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偶爾也會倔強,但所有的辯述和反抗在分數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終于抵達了象牙塔般的大學,以為一切都結束了,那個每天起早貪黑,將一份份卷子由白變黑再變紅的日子離我們遠去了。真的是這樣嗎?

如今,“讀書無用論”的洪水熱潮如洪水猛獸般卷土重來,一時間,某些論壇上諸如“上大學沒有用”、“本科生不如專科生”等言辭引起熱議,并拿出一些成功名人的事例,比如大二輟學,卻創立了微軟帝國,連續十三年成為福布斯全球首富的比爾蓋茨;大一輟學,卻改變現代文化前景,創立apple的喬布斯。言辭激烈,字字珠璣,實在令人嘆服。但是,這些觀點經不起推敲,很容易被駁斥。拿少部分優秀的專科生和少部分在大學里混日子的本科生相比,并妄圖通過這些極端成功名人的案例讓自己的言論站穩腳跟,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得出了“讀書沒有用”這樣的謬論。我曾看到這樣一句話“你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等時間長了,那些細枝末節你都忘了,剩下來的,就成了你的素質。”我們不能否認,我們現在學習的很多東西以后可能用不上,但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卻在不知不覺之中被這些“無用的東西”潛移默化。就好比吃過的飯,也許我們已經不記得吃了什么,但無形之中已經長成我們的血和肉。你只看到了比爾蓋茨輟學去創業,成為世界首富,卻不知道他在九歲就讀完了所有的百科全書,精通天文地理等眾多領域。書籍是通向遠方的橋梁,讀書無疑是當前讓我們靠近夢想最有價值的方式。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們耳熟能詳。然而,卻習慣于沉浸在身旁的安逸之中,并不關心遠方的興衰。上海,36人在外灘踩踏事件中喪生;天津,173條生命在危險品倉庫爆炸中被奪去;巴黎,132人在恐怖襲擊事件中遇難;一起又一起的飛機失聯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全員遇難報道。遠方的災難時有發生,遠方的悲痛我們卻無法體會。我們成功時便開懷大笑,卻忘記了那萬千笑不出的人。

我們時常苦于“無論如何苦思冥想也掩蓋不了挈瓶之知”的現實,卻忽略了眼前最直接的獲取知識的渠道。處在這個充滿激情與熱血的年紀,我們想要通過對教育體制的反抗來表達我們該有的倔強,但理智告訴我們讀書是大部分人邁向真理的唯一途徑,我們必須聽從它。別忘了自己還有夢想,無數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自己有關,位卑未敢忘憂國。

羅曼羅蘭曾說過“整個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劇。沒有信仰,生命頓時就毀滅了。堅強的靈魂在驅使時間的土地上前進,就像‘石頭’在湖上漂流一樣。沒有信仰的人就會下沉。”我慶幸于自己尚存信仰,慶幸于自己還有夢想,還有遠方在前方等我,慶幸我的心一直跟隨著我的腳步在路上。遠方未至,奮斗不止。

文/ 王璐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