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要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并持續更新?

圖片發自簡書App

之前,我寫過一篇《你為什么要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并持續更新?》,里面講述了運營這個公號的初衷和一些意義。我在里面寫到:

直到今年,我重拾閱讀的習慣,感受思考的快樂,獲得內心寧靜的時候,我發現利用公眾號寫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等這個公號有點起色了,我應該會重新想個名字。

那時,公號名字還叫homeDad,逐漸覺得這顯得太小家子氣了,年近四十,不該光想著做個好爹,而是應該想著怎么樣做個好人——怎樣成為更好的人。

現在,公眾號名字已經改成了吻火者說。因為,我覺得已經有一點點起色了,不僅僅是這個公號獲得了原創和贊賞功能,而且,隨著不斷地寫字,我覺得這件事越來越有趣了。

為什么會改成吻火者說

因為生命之火終將熄滅。在歸于黑暗之前,我們應該善待這火焰。如若全身投入其中,反而會有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我想,最好的方法大概是站在人生的邊緣,接近它,欣賞它,親吻它。人生不過如此而已。

今天,寫下這篇《我為什么要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并持續更新?》,作為重啟公眾號以來的一個小結,寫給自己,獻給愛人。

這個公眾號,作為我成長時光的儲蓄罐,自去年重啟以來,已經存了73篇文章。

我相信,這些文字的威力會越來越大,若干年過去后,再重溫這些,可能會恍若隔世。在我感覺陷入困境之時,利用這個公眾號,記錄下自己的感悟所得,借此有了一種儀式感,度過了那段非常時期。

這個公眾號,將伴隨我的一生。甚至于,很可能也將陪伴我兒子的一生——如果騰訊還在,微信仍然堅挺的話。

即使微信消失了,也一定會有一種比持續更新公眾號更好的方法來記錄我們的蛻變。

我們的命運與成長,它將一一見證。


============

01?輸入與輸出

完善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需要我們終生學習

============

我從小就喜歡看書,并曾經一度以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我。只是,隨著這段時間并不算頻繁地更新公號,我才發現,當初年幼的我,實在是蠢爆了,深刻地體會了什么是“眼高手低,志大才疏”。

閱讀分兩種,一種是獲得型的資訊類閱讀,一種是提高型的理解類閱讀。

資訊類閱讀是看讀得懂的東西,只能作為消遣而已。而為了增進理解而閱讀,則是必須要進行的且不一定能輕易看懂的東西。

只有能夠提升認知,改變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我們需要通過理解類閱讀來持續地獲得知識,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滿足于得到一個數據或者信息,記住更多的資訊。

《如何閱讀一本書》里提到閱讀有四個層次:

1.基礎閱讀、

2.檢視閱讀(系統化略讀)、

3.分析閱讀、

4.主題閱讀(比較閱讀)。

前兩個層次應該在我們初中畢業時就已經掌握的;第三層分析閱讀是特別追求理解的,要求閱讀時能提出許多系統問題,最遲也應該在大學畢業時完全掌握;最高層次的主題閱讀,是最復雜也最系統化的閱讀。

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并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但只是書本字里行間的比較還不夠,主題閱讀涉及的遠不止此。借助他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里都沒有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


很多人都知道讀書有好處,嘴上說要多看書多學習,但其實他們只看自己喜歡的內容,只接受和他們自己相同的觀點,閱讀并沒有讓他們進步。他們看事情不客觀,不相信科學的理念,靠想象判斷是非。愛評論別人,喜歡不了解情況妄下結論。

相當部分的人們,在從學校畢業后,就沒有了閱讀習慣,或者恢復到基礎閱讀的層次。這從今日頭條龐大混雜的讀者群那些群魔亂舞的評論中可見一斑。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跟大多數人一樣,觀察到的是偏倚,感受到的是枷鎖,意識到的是失望。

持續地思考,輸出,逐漸讓我覺得力有未逮。況且,在上大學之后,特別是工作以后,我的閱讀幾乎停滯,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可能繼續言之有物?可以說,非專業性的理解類閱讀,對于我來說,已經停止了n年了。

我并不想單純的為了發文而寫,我也有微信上的好友在努力地做一個自媒體淘金者,整天想著爆文,洗稿,偽原創來獲取巨量點擊以賺取廣告費,而且貌似也有著不錯的收入。

從小,寫文章對我來說形同呼吸。我可以在一天之內寫上十篇擁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且每篇都可以被老師當做范文得到贊嘆。可是,這樣的文章,又有什么意義呢?

我想真實地記錄我的思考與感悟,一個人需要不斷學習反省才能不斷進步,這曾是我堅信的概念,只是在過去的十年里面,我幾乎忘記了它。

這幾個月的寫字,讓我明顯覺得自己有所變化。

寫作是最好的老師,需要我們反省總結,也需要輸入。沒有輸入的輸出,只是暫時的。前期可能會有源源不斷的想法涌出,那是因為活了幾十年,多多少少總有些領悟。如果堅持輸出一段時間,持續輸入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有多么的不夠用,表達能力有多么的差勁。

有些事情暫時想不清楚,需要重新回到輸入的狀態。因此真的有了“三日不讀書而覺面目可憎”的感覺。

就以《如何閱讀一本書》為例,我早就擁有了這本書,之前也翻過,但是看不進去:里面枯燥的概念讓我覺得在現實生活中毫無實用價值,現實繁雜苦累,有這時間還不如閉目養神。

但是,在我持續更新公號表達自己這段時間之后,對于知識的渴求讓我恢復了之前的閱讀習慣,這才又一次用實踐證明了吸收前人智慧的重要性和巨大的好處。

文章寫出來,是給自己看的,但也不僅僅是為了給自己看。

之前我想給大家看,是想求得答案,求得理解,得以解惑。但是,在寫作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其實在厘清問題的同時,已經有答案了。那么,這個時候分享的目的,就是想讓大家看了能有一點點收獲了,畢竟是心血之作。

當一篇文章寫完,對我而言,其實就已經階段性收尾了。寫作的過程讓我享受其中。在過程中,有思考,有體驗,有感悟,也有收獲和進步。這些本身就充滿了樂趣。而這篇文章會對讀者有何影響,已經不受我控制了。

人并非理性生物。人們由情感驅使,被偏見支配,傲慢和虛榮又常常蒙住我們的雙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充滿了困難,我們不停地修訂和增補一些必要的概念,證偽和丟棄那些錯誤的不必要的概念,就是為了能把這個世界看得更清楚。

上學的時候,你問老師一個問題,他會回答你,如果你還是不懂他的話,可以再問他問題。然而,當你成家立業獨自拼搏時,如果你問生活一個問題,你就必須自己回答這個問題。當你提出問題時,只有等你自己做了思考與分析后,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尋找答案的過程可能會很曲折,很無奈,甚至于很痛苦。

憑借自己的心智活動,對一件事情從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要沖破重重迷霧,就像是破繭而出的新生。

而很多人為了逃避這些不適,干脆就直接在生活中放棄了提問和思考。

而我,目前僥幸還有點時間有點精力來親吻生活這團火焰,那么,希望我這“火中取栗”的過程,能讓更多的有緣人看到,大家一起成長。

去分享的時候,一個人會停下來思考、回顧、總結,通常會盡心力把自己體會感悟中最精華的部分毫無保留地表達、呈現出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總結與表達、輸入與輸出方面能力的提升。一次經過充分準備的真誠分享,會帶給分享者成長。我受益良多。

我在《人到中年,何以解憂?》寫過:

而學習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把你理解的東西寫出來講給別人。所以忍不住,又得來寫點東西。某種程度上來說,每一個寫作的人,他所關注的,是他的寫,而非你的讀。他從自己的寫作中,已經完成了思想的重建,內心的寧靜,精神的涅槃。

關于這個概念,我現在仍然覺得其正確無比。

人類也許是地球上最尷尬的物種,長期的進化使人類站到了生物鏈的頂端,但是每個人在出生的那一剎那,居然與其他動物站在幾乎同樣的起點上,心智要從零開始進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并不是一開始就能稱之為“人”的。

只有通過不斷地努力學習,將人類歷史所創造積累出來的文明吸收并且融會貫通,才能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海明威說:“人生最大的遺憾,是一個人無法同時擁有青春和對青春的感受。”人到中年,知道想要什么卻已經無法重新來過,這就是所謂的

我已經找到捷徑,可惜早已身不在起點。

作為一個身在途中的人,希望我的所感所想所寫,能對旁人有一點點啟迪。

今時今日的我,理應寫出符合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層次的文字,我在努力中。

我相信,他人今日所承受的,他日我必將承受。同樣的,今日我所遭遇的,可能明日你也會碰到。

當然,每個人的起點不同,有些人的地板是另一些人的天花板。

分享觀點難免會讓身處更高層次的人覺得你是在賣弄,而我自己也經常有獻丑的感覺。但是這些都無所謂。分享總有價值,能讓自己更加系統性總結成長,也有可能幫到別人,何樂而不為?

所以,看這些文字時,你如果感覺是在俯視,那么,歡迎你留言評論,不吝賜教,我向你學習。


============

02?焦慮和成長

所有的人,都有一段焦慮的時光

============

人們普遍焦慮,普遍認為學習重要,但是普遍沒有意識到洗腦比洗臉要迫切要更有意義。?

有一些人解決憂慮的辦法是表面上的學習,比如在得到app上付費訂閱課程,但卻從不看它——得到的打開率大約只有30%左右。 這些人以為花了錢的東西就已經屬于自己了,生活忙碌,無暇思考,只能花錢買心理安慰。

但仔細想一想,你會發現,任何外部的行為,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的焦慮。

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大腦,是大腦中那些思想碰撞所產生的漣漪,以及之后產生的行動。

有意義且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變自己。人這一輩子,其實一直在改變自己,從牙牙學語,到舍生取義,跨度之大,這中間需要太多的改變。

這個世界沒有義務給你正反饋。只有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公平。無論是腰纏萬貫的巨賈,還是破衣爛衫的乞丐,一天都是24小時,沒有任何區別。

可是,任時光流逝,稍有懈怠,我們就會發現,自己一直就沒有變過多少。

人,理應不斷地學習,就像車需要不斷地加油,否則,很快就會失去前行的動力,陷入迷茫。如果你之前還見識過一些優秀與美好,那么,這種迷茫很快就會變為焦慮。

中年危機其實是一個借口。有中年危機的人,應該幾乎可以肯定他以前一定有童年危機和青年危機,如果始終通過尋找借口來逃避改變,以后一定也會有老年危機。

而我們大部分人之所以沒有感覺到那么多危機,是中年之前心智未開完全,沒有感受到而已。所有的麻煩,一直就在那里,要么被別人給解決了,要么自己運氣好,僥幸逃脫。

可是,運氣不可能一直好下去。

年輕的時候研究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到中年的時候以為已經把這個世界都看透了,卻發現還有一個人遠遠沒有看透,那就是——自己。

到了中年,當人們自以為掌握了世界,沾沾自喜憑著慣性生活時,才突然發現陰影之中那些蠢蠢欲動的假惡丑的齷齪小細節,才突然發現生存環境的惡意與殘酷,才突然發現自己的欲望和能力之間,還差了一個王健林或是干爹。

人生最痛苦的就是突然發現真實的自己,是那么的軟弱無力,甚至于喪失了保護自己的能力,以往那種事不關己從容不迫的談吐經驗感悟,在真實的自己面前顯得那么不堪一擊。

致命的是:當你逐漸適應了慣性生活,你所曾經擁有的擒龍伏虎之技,帶你來到此時此地成為此樣之人的能力,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憑借著慣性滑翔了若干年,不止是沒有進步,更重要的是喪失了更上層樓的可能性。

雖然從表面看上去你似乎沒怎么變,但原來那個充滿朝氣活力的你,已經駕鶴而去,心中缺乏理想,眼睛里失去了光芒,空剩下一副軀殼——我現在大概明白了高二班主任的口頭禪的含義了。

當我們完全獨立地面對這個冰冷的世界時,才發現真實的自己,更加反襯出丑陋的真切。

人生本就處于重重危機之中,并不會因為你突然發現或感受到而有所增減。

就像天空中的繁星,你看或不看,看到或是看不到,它們都在那里,唯一的區別是你和太陽之間的相對位置不同而已。

完全沒有必要在夜幕降臨,被黑暗吞沒時,陷入恐懼而無法自拔。當太陽出現時,一切風和日麗,笑靨如初,生活依舊美好。

出現問題時,心懷光明,想辦法解決就可以了。多找出一個名詞來解釋自己所處的窘境,對于擺脫煩惱并沒有任何幫助。

如同高曉松所說:那些聲稱被應試教育毀了的人,不應試也會自毀。同理,那些聲稱陷入中年危機的人,其實早就身處危機之中。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發現了這個事實,沒有任何意義。

國人普遍被動消極,因此祥林嫂和阿Q廣泛存在。

我在《有一個土豪朋友是什么感覺?》寫過:

我們最大的危機是生活的慣性,自我的束縛,內心的恐懼。

只有終止生活的慣性,擺脫思想的羈絆,戰勝了內心的恐懼,才可能獲得人生最珍貴的饋贈:內心的寧靜與自由。

在《堅強的游戲》寫過:

我們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只要你選擇不恐懼,那么,就真的沒有什么值得恐懼的事情。

負能量是地球上產生怪獸的主要原因,你這一生,會像奧特曼一樣,擊倒無數的怪獸,而你現在,還很單薄,還需要修煉。完善自己,只爭朝夕。

那些腦中有著清晰、必要、準確的概念之人,那些持續成長的人,絕不會感受到有中年危機,因為,他明確地知道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知道危機無處不在,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對于這個世界而言都是一件小事,只能依靠自己解決。

人生就是如此,人生也不過如此。

他們不斷地快速解決著所遇到的危機,絕不抱怨,一刻也不停留,以至于旁人看上去他們似乎從沒遇到麻煩一樣。

他們承認這個世界和生活中一直都有痛苦存在,人們沒有必要喜歡這些痛苦,但可以建設性的接受,從而不讓自己煩惱,能夠更好的處理問題。

生活中蘊含著很多亂象,人來人往埋下了很多很多的雷,現在只不過是沒爆炸—— 但肯定會炸,早晚而已。這些雷若是不小心被誰點爆了,恐慌必然大面積爆發。在觸雷之前,先行尋找到防護鎧甲,才不會事到臨頭手足無措。

這個尋找鎧甲的過程,我們稱它為”成長”。

通過解決或接受巨量的麻煩,這些聰明人,獲知了游戲人間的真諦,獲得了開啟人生加速器的鑰匙。

真實的自己是人生種種的不幸堆積而成。生活需要想象力,把極為平凡的經驗變得美麗和偉大。

自古以來,人類最大的困惑,就是不了解人自身。最困難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

并非是事情本身使我們感到焦慮,而是我們對事情的想法導致了焦慮。我們可以阻止焦慮感的發展,因為控制自己不切實際的想法,遠比控制其他任何事情要簡單得多。

生活本身充滿了意外,并且總是意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個世界有不幸的事情發生,盡管我們希望不要發生這種事情,但是沒有任何理由說這些事情絕不該發生。我們將努力去接受現實,在可能的情況下去改變這種狀況,在不可能時學會在這種狀況下生活下去。

焦慮本身沒有任何好處,只能帶來負面影響。

過去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現在的煩惱是無濟于事的,但是將來的尷尬也許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現在的行動沒有出錯的話。換言之,為了避免將來的尷尬,必須在今天采取正確的行動。

我們所面臨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過去。可是,時間的固有屬性決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將凝固成歷史,無法改變。無論后悔的程度多么強烈,都無濟于事。

時間是一把刀,它在我們的臉上刻下了皺紋,但是,也把我們刻成了一朵花——褶皺多的花,更美。

世事沒有完美,萬物皆有裂痕,而那裂痕,正是光透進來的地方。人的生活質量高低,人的悲喜轉換,往往由觀念決定,一念之差,就是天堂與地獄的距離。

人類的不幸,在于他們往往會編造一些非理性的恐懼,自己嚇唬自己;而為了應對這些恐懼,他們還會做一些非常愚蠢的事情。

忘記中年危機吧,這并不是人到中年后的必然經歷。人生是一段旅程,生活的質量在于人內心的感悟。

親吻生活,打敗焦慮,浴火重生。


============

03?正確地思考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

一個人應該有足夠的智慧去認識世界才有可能獲得快樂與幸福。認識世界需要觀察,更需要思考。對世界有了真正客觀的認識,才有可能以出世的態度來入世,找到自己的位置,確立適合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

就像阿爾伯特.艾利斯所說:

我們不是被邀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生活本身并沒有意義,而是我們給了它意義,我們賦予生活意義的方法是,決定什么是我們喜歡的,什么是我們不喜歡的,什么是我們特殊的目標和目的,從而為我們自己選擇了意義。

學習的基本途徑是:體驗,試錯,觀察,對它們進行補充的,是閱讀。

除了試錯,觀察,閱讀之外,思考,正確地思考,才是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的主要手段。

人類的思考離不開對因果關系的分析,人們根深蒂固的認為因果關系無處不在,而大多數情況下,事實也確實如此。

人人都能思考,但并非人人都會思考。不同的人,思考的結果千差萬別。

因果關系分析往往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簡單,人們也常常由于因果關系分析錯誤,而得出錯誤的結論且不自知,竟然莫名其妙地做出錯誤的決定,走上錯誤的路。

舉個例子:

非洲某土著部落,長期與世隔絕,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總結出一個治療發燒的良方:捉盡可能多的虱子放到病人身上。

為什么會發展出這樣一個處方?這是他們觀察、思考的結果——他們發現,只要人一發燒,他身上的虱子就會變少,便由此認定虱子數量的多少,決定了一個人健康的程度。

但實際原因是:一個人發燒,體溫升高,寄宿在病人身上的虱子對高溫感覺不適,紛紛逃離。

我們可以把這當成一個笑話來看,但這也說明了現今社會上為什么那么多看似奇葩的現象總是層出不窮——那也是人們觀察思考的結果,只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雄雞一唱天下白。這個作為文學修辭是意境深遠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真的以為是公雞叫醒了太陽,那就太幼稚了吧?!

正確的思考,就是要求我們具有分辨是非因果的能力,遵循客觀規律理解社會。

如果在我們生長的過程中,總是拿著結果來評判遭遇,這是本末倒置無用可笑毫無意義的。

摘自《又見禪師——什么是生命中的核桃?》

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對我們每一個人的認知來說,是相當主觀的,都基于我們各自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自我經驗的局限,而這也是經驗主義局限的根源所在。擺脫自我經驗局限的難度有時是無窮大的,很多時候我們根據自身經驗完全無法想象他人的經驗究竟是什么樣的。

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客觀的思考,那么我們認知中的這個世界,將和實際的世界差別越來越大,長此以往,被主觀意識蒙蔽的人們,會發現只要將想法變為行動,打擊就隨之而來,甚至于是暴擊。

正確的思考方式,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練習。人的大腦是可以進行復雜的訓練的,按照李笑來的說法,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我們用大腦進行思考,而我們的思考方式和結果,其實受著以往思考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今后的思考結果和方式。

我在《今天,這個號通過了原創認證,談些感想》寫過:

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間的看法,都只是自身從所偶遇的極其有限的樣本,對這個無量無盡世界的猜想與推測,沒有人能知道全貌。

要想更多地了解世界,我們只能拼命地探索。就像游戲中的小人,生命伊始只是圍著一個破巢,要想住得更好,發展更快,就必須面對周圍那無盡的黑暗,以身為燭,探索世界,點亮盡可能大的領域,獲得更多的已知。

所以,當你看到一個傻子時,你要相信,蠢貨不是一天煉成的,你也不可能輕易的改變他。同樣的,當你仰望一些大神時,也應當想到,他們付出的腦力與心血,你也不會輕松地成為他們那樣。

人生如此短暫像彗星劃過暗夜,當你暫時還不知道何為正確的思考,如何正確地思考時,至少有一點,不會錯,盡力去做——愛,愛自己,愛別人,愛你的至親之人。

我在《愛與哀愁簡史》曾寫過:

浮生若夢,只有愛,才是生活中最真實的東西,只有愛,才能讓我們生命的線索不致中斷。

在《<太空旅客>,一個亞當夏娃共創伊甸園的故事》寫過:

任何一段愛情,兩個人的結合,本身就是影響了對方一輩子。區別是,好的愛人,相互成就一輩子,惡的愛人,相互毀了一輩子。人這一輩子,注定要遇見一些什么人什么事,然后他的人生就徹底改變了。每個人,都有可能曾經迷失在陌生的港灣,重要的是,兩人在一起,能夠持續幸福下去。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管它是劫是緣。

在這里,我還要繼續補充一下,即使用最物質的眼光來看,愛,是所有成功的起點,也是我們這一生最好的投資。

作為一個凡人,如果和生活中的至親之人都難有一個和諧穩定的關系,那么,將很有可能整日陷入情緒的負面,難以有所作為。

蘇格拉底說過:娶到一個好妻子,你可以得到幸福;娶到一個壞妻子,你會成為哲學家。這里面的邏輯可能有一點點問題,有些片面,壞妻子和哲學家很可能是互為因果關系的。但是,也確實說明了妻子和幸福確實關聯度極高。

如果不幸福,你將整天思考生存還是毀滅,堅持還是放棄。相對于多彩生活而探究這些很單一的終極疑問,這一生就過得太悲催了。

如果不幸成為哲學家,基本上會擁有一個消極的人生——我似乎很少知道有生活陽光,態度積極的哲學家,他們的最終結局多是精神失常。

一個美滿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寧謐和安慰,使人洗心滌慮,怡情悅性。

所以,在你還未明確真正的目標之前,先用盡所能,處理好你和你的親密關系,這是人生一切可能的基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感想還有很多,關于家庭,關于孩子,關于事業……有些已經想明白了,有些還要繼續想想。這類文字寫起來很不輕松,也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講述完全。

如果各位覺得我的文字還有一點點意義的話,敬請期待,歡迎傳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