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在細雨中呼喊》|寫“頑童”和“野孩子”的高手

2018年12月26日,星期三,陣雨(6-11℃)

余華的作品,從《活著》開始看,然后是《許三觀賣血記》、《兄弟》,淺薄的我認為已經看了他三本經典作品,《在細雨中呼喊》看不看也無所謂了,直到最近聽郜元寶教授講這本書,這才發現余華的作品,實在是一本都不可錯過。

余華被稱為1980年代后半期的“先鋒小說家”,他們的小說敘述方式和語言形式帶來了中國小說敘事和語言的一場“革命"。

《在細雨中呼喊》是余華在1991年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以那個叫做孫光林的第一人稱敘述者“我”,透過時間的隧道,在回憶里重新看到一大群兒時伙伴,正是那群年紀從五、六歲到十五、六歲不等的混沌初開的小孩和懵懂少年,給人們呈現出孩童和少年世界真實可感的一幅幅人生圖畫。

小說中大量描寫了少年人對友誼的珍惜。那時候成年人最怕政治迫害、經濟拮據、文化生活匱乏,少年人不計較這些,令他們興奮的是友誼,令他們傷悲的則是友誼的破碎。比如和孫家兄弟蘇杭、蘇宇的友誼,以及后來和魯魯的友誼,都成了那個長期被忽視少年的一點溫暖記憶。

關于"性",小說如實描寫了少年人(主要是男孩)對“性”的無知、好奇和驚心動魄的“探索”,包括“探索”過后因為自我譴責和害怕懲罰而產生的恐懼。余華這方面的描寫非常大膽乃至出格。但他并未沉溺于此。隨著成長的繼續,這一階段自然也就過去了。

在少年人的友情和性意識之外,余華還透過少年人的敏感心靈,折射出那個年代家庭各成員之間“親情”的喪失與扭曲。整部小說就是從孫光林這個家庭中的局外人獨特的心靈感受出發,寫出以父親孫廣才為中心的一家三代嚴重扭曲的親情關系。

在孫光林眼中,父親孫廣才無疑是個十足的惡棍和無賴,他上有老,下有小,但他對三個兒子很少有愛心,對父親孫有元很少有孝心,對妻子也缺乏基本的忠誠與尊重,長年與本村一個寡婦通奸。

他的哥哥孫光平也非善茬,有一次把"我"打得滿頭是血,在"我"去向父親告狀的間隙,把小弟弟孫光明臉上劃一刀,然后兩人串通,說是"我"先打得弟弟,最后哥哥相安無事,而"我"則遭父親的一頓暴打。

《在細雨中呼喊》中的“我”始終與孤獨為伴,六歲被送人,好不容易過了幾年太平日子,又因為養父自殺,養母回娘家再次被遺棄,回到南門的那個家,卻從來都是局外人。余華的厲害之處正是通過小孩的視角來反映整個時代的特點。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