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賬的作用主要是覺知。做到花了多少錢,心中有數。而這個有數,就是與財富親密的第一步。
經過不完全統計,80%的人的人生第一桶金是通過儲蓄得來的,而不是創業或者其他。當然我并不否認其他方式的合理性,但我就是隱形貧困人口,就是平凡地不能更平凡的普通人呀。今天,我記賬的第40天,給大家分享一點小感悟。
理財第一性原理:復利=本金x(1+利率)n次方。有三個要素,本金的積累、利率的提升、時間的積累。三者缺一不可。
第一步:覺知
我有一個Excel表格,上面從日期到名稱、金額,記錄了我在在線教育方面的所有支出,最近沒有更新了。大概支出金額在1萬元左右,其實不多。但有一個驚人的事實是,我發現我居然沒有特別大的企圖心想要把這一萬塊錢賺回來!!!難道這不是一種對賺錢“未覺知”的狀態嗎?
另外,我一直沒有記賬的習慣。我有一個手賬本,其實是記了三年的每日待辦事項,手賬本中有一個版塊是,記賬的,以前我卻從未使用過。一般來說,我用手賬本記錄我在工作中的任務、日常事項,還有一些閱讀清單、觀影清單甚至還有火車票記錄、旅行記錄、打卡清單等等,我記錄各種瑣碎的事情,單單沒有記賬,以至于我一度很討厭手賬本的設計——居然不能去掉記賬的版塊。
最近才逐漸了解到,之所以不想記賬,除了嫌麻煩之外,還有一種“補償心理”。小時候,我的父母對我用錢這部分的苛責最多,但是他們在責怪之后也還是會打錢給我。從我上高一之后,基本上就是父母每月打錢給我,花多花少全沒有數目。但是他們會比較,將我與別的孩子比較,一再指責我亂花錢。現在我長大了,但在花錢這件事上,往往不能跟自己達成和解。間歇性買買買,間歇性苦行僧。
我認可的真正的幸福人生是一種“逐漸掌控”的人生,而不是買買買的人生。
第二步:記賬
今年三月底四月初,我開始記賬。契機是廈門旅游,并不是主動想要記賬,而是當頁的手賬太空了,導致我不得不寫一點什么東西上去,后面我就想,那就寫下花費唄。
(配圖)
記了幾天,我發現記賬并沒有那么麻煩。記賬方式,手寫,用的手賬本。旅游當天記下日程以及三餐、交通的費用,每天簡單加和即可。因為付錢的時候一般用的是支付寶和微信,所以記賬的難度并不大。記錄下整個旅行的花銷,一共是2200元。我記得那天記完賬之后,我的心情很好。因為我花的不多,并不是爸媽口中的“亂花錢”的孩子。
自此,我就開始了半個月的記賬旅程。
后來又換了APP記錄,由于記錄的是支出明細,我習慣用微記賬APP來記錄。當時還在朋友圈安利過。截圖在下面。再后面,我也研究了其他類型的記賬APP,發現各有優勢,但是也不想重新在換一個APP了,所以一直用的微記賬。
再后來,我邀請老公跟我一起記賬,每天彼此提醒,記下每一筆花銷,順便也了解了對方的蹤跡。看到新聞中,也有父母用這個功能邀請孩子一起記賬,監督壓歲錢的支出情況,這種消費引導相比于強制沒收孩子壓歲錢好多啦!
第三步:反饋、優化
在不做財務預算以及消費限制的情況下,我在整個四月份堅持每天記賬。大約在四月末的時候,我做了一次賬單盤點,發現在4月,我和老公兩個人的消費超過了10000元。我們倆并沒有孩子,也沒有大件支出,甚至這個月看電影都比較少,所以賬單情況讓我覺得很意外。
究其原因,發現大額的支出主要在:
房租:2300元
購物:1600元
旅游:2000元
請客:1000元
算完之后,我對自己沒有苛責了。其實還好,比較正常吧。記賬這件事,讓我不需要對自己如此苛責,就算花了多了,也知道去向。這就是掌控感。
剛剛在知乎上刷到一篇回答,一個題主說他的媽媽記下了題主整個大學的消費情況,本科+讀研一共是30萬。我覺得這件事真的很酷。
寫完這篇,我覺得微記賬不給我稿費真的說不過去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