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羌活

羌活

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來源: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hum Ting ex H,T- Chang 或寬葉羌活 Notopterygium franchetii H. de Boiss. 的干燥根莖和根。

圖片: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

產地:

羌活主產于四川、云南、青海、甘肅等地;寬葉羌活主產于四川、青海、陜西河南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

性狀鑒別:

羌活

為圓柱狀略彎曲的根莖,長4~13cm,直徑0.6~2.5cm,頂端具莖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脫落處呈黃色。節間縮短,呈緊密隆起的環狀,形似蠶,習稱“蠶羌”;節間延長,形如竹節狀,習稱“竹節羌”。節上有多數點狀或瘤狀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鱗片。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整,有多數裂隙,皮部黃棕色至暗椋色,油潤,有棕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射線明顯,髓部黃色至黃棕色。氣香,味微苦而辛。

寬葉羌活

為根莖和根。根莖類圓柱形,頂端具莖和葉鞘殘基,根類圓錐形,有縱皺紋和皮孔;表面棕褐色,近根莖處有較密的環紋,長8~15cm,直徑1~3cm,習稱“條羌”。有的根莖粗大,不規則結節狀,頂部具數個莖基,根較細,習稱“大頭羌”。質松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味較淡。

飲片:

為類圓形、不規則橫切或斜切片。表皮棕褐色至黑褐色,切面外側棕褐色,木部黃白色,有的可見放射狀紋理。體輕,質脆。氣香,味微苦而辛。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溫苦燥,升浮發散, 主入膀胱經,兼入腎經,藥力較強。作用偏上偏表,主散肌表游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止痛, 善治表證夾濕、太陽頭痛及上半身風濕痹痛。

功效:

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主治病證:

(1)風寒表證,表證夾濕,風寒頭痛。

(2)風寒濕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故脾胃虛弱者不宜服;又辛溫燥烈,傷陰耗血,故血虛痹痛、陰虛頭痛者慎服。

故事:

相傳唐代,有一個名叫劉師貞的人,其兄患風濕頑癥多年,長期臥床不起,家人遍訪各地驗方屢試,皆無良效。

一天晚上,劉師貞夢見為治兄病,自己四處訪醫,忽遇見一位老翁,師貞上前求教道:“我兄患有嚴重風濕病,雖經多方治療,仍無良效,請問有何辦法治療?”老翁道:“你兄所患風濕,一般藥物是治不了的,有一種藥物可治,就是用胡王使者浸酒服可愈。”說完后老翁就不見了。師貞便知此是仙人托夢,連忙記住藥名。可是他查遍了所有的醫藥書籍也找不到胡王使者這種藥,只好走訪名醫藥農,竟無一人知道是何藥物,師貞十分著急,寢食不安。就在此時師貞又做了一個夢,夢見逝世多年的老母親,師貞向母親訴說了哥哥的病情。并告知“曾有一仙人托夢授方,用胡王使者浸酒服可治,但無人知道胡王使者是何藥物?”其母連忙告知道:“胡王使者就是羌活。”

師貞醒后即用羌活浸酒給其兄飲服,兄的多年頑疾果真慢慢痊愈了,從此,人們便知道了羌活的祛風濕作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