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鐵的那點兒小心思

昨晚看《脫口秀大會》第三季,何廣智憑借地鐵段子爆冷逆襲,不但直接晉級半決賽,還上了微博熱搜,他的段子都是親身經歷,引起了全場共鳴。

他段子里的所有故事,不只大老師都經歷過,相信每個坐地鐵通勤的上班族都經歷過,而且經歷的只會比這多,不會比這少。

妹妹說,她同事聽說了另一個在北京工作過的同事在北京擠地鐵的經歷,對北京的地鐵充滿了恐懼。

其實北京的地鐵并非所有路線所有車站都擠得密不透風,最擁擠的是部分路線的部分車站。

比如13號線的龍澤、西二旗、上地,程序員大部分住回龍觀,都在上地西二旗上班,不擠才不正常。

還有10號線的呼家樓、國貿、雙井,都是換乘站,國貿上班族密集,擁擠度自然常年靠前。

天通苑作為亞洲第一大社區,附近的三個車站,客流量為5號線之最。

據說2號線客流量最小,13號線換乘2號線的西直門站,則是換乘距離最遠的車站,爬上爬下,快走也要六七分鐘。

在北京的十二年,差不多也把北京早期的地鐵坐了個遍,地鐵坐多了,也就有了很多自己的小經驗。

為了減少通勤時間,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分秒必爭。

一趟路線坐上幾天,就會記住哪個門距離換乘或出站扶梯最近。

守著這個門,到站后第一個下車,比起在后邊排隊,至少能節省一兩分鐘時間。

早年剛來北京時,工作是早晚班制,早班7:00-14:00,晚班14:00-21:00,上下班都錯過早晚高峰,但非高峰時段,地鐵發車間隔時間也長。

那時住在回龍觀,工作在南禮士路,乘地鐵路線是13號線換2號線換1號線。

回家時反向換乘,下了地鐵還要再坐公交才能到達租住的小區,單程近兩個小時。

輪到晚班,到了21點大家快速打卡走人,都想盡可能早一點到家。

時間君差不多住得最遠,為了能盡量節省路上時間,早趕上一班地鐵,練就了競走一般的走路速度。

時間長了,下班時有的男同事就會打趣,又去追地鐵啊?

一趟路線坐得更久的話,還能記住發車規律。

曾在北京南站換乘4號線去西直門上班,這差不多是最擁擠的路線和車站。

一開始沒經驗,常常等三四趟也擠不上車,即使擠上了,在西單站之前,放松站著那是妄想。

為了不遲到,一再提前出門時間,直到有一天看到來了一趟空車,站上去不要太爽。

默默記住空車的發車時間,之后每天即使到早了,也要等這趟空車,大大提升了通勤舒適度。

最近兩年天天坐10號線,恰巧要經過最擁擠的國貿和雙井。

后來發現有的車次,有車廂拆除了大部分座椅,站立空間大大增加,也就沒那么擠了。

上網一查新聞,確實部分路線在早晚高峰時段推出了這樣的站立車廂,就慢慢摸索這類車廂的發車規律。


坐地鐵時間長了,不但能掌握發車規律,還能總結出乘客下車規律。

看誰將要下車,不單要看他是否留意報站,有時僅憑穿著和攜帶物品,基本能判斷出是否下車,以及會在哪站下車。

由北往南坐10號線時,如果是打扮入時的男孩子女孩子,很大的概率是在國貿或雙井下車。

如果穿著樸實,就不用擠過去等座了,基本都是在潘家園再往南的車站下車。

由北往南坐14號線,絕對不要在帶著行李箱的乘客面前等座,百分百是坐到終點站北京南站。

不如站在學生樣的乘客面前,北工大站準下。

擁擠段也分流向,比如早高峰10號線南往北會非常擁擠,到呼家樓站會下很多人。

接下來會涌上來大量去中關村方向的乘客,在這個間隙,要找好座位或是找到舒服的地方站著。

錯過了這個村兒,下次機會就得等到惠新西街南口站了。

早高峰14號線南往北,會擠滿去望京上班的乘客,一站比一站人多,而一過望京,車廂幾乎就空了。

所以有時選擇工作地點和租房地點,逆著高峰方向,通勤舒適度會提升不少。

比如時間君在北京的最后一份工作,就與6號線的早晚高峰逆向,從來不擠,以至于后來有時會因為人少而不好意思。

由于工作原因,常年久坐,腰不大好,這兩年坐地鐵就只站不坐,一坐下就腰疼腿疼。

人多時還好,站著不顯眼,還落得個謙讓的美名。

而在人少的車廂,大家都坐著,就你一個人站著,每個人都會打量一下,這么多空座,你為什么站著呢?

還有一次,更是十分熱切地盼望車廂里人能多一些。

那是一個冬日傍晚,一上6號線,就感覺與往日地鐵截然不同,車廂冷似冰窖。

尋思坐下來抱著包能暖和一點吧,甫一坐下,寒意幾乎無時差地隔著羽絨服透了過來,像被燙著了般,趕緊從座位上蹦起。

仔細觀察一下周遭,分析是車廂沒有開暖風,難道是暖風壞了?

這時如果人多還好,溫度怎么說也能提升一兩度,可當時一節車廂就幾個人,每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里充滿疑問。

坐了兩站,基本沒上來幾個人,靠著人多提升車廂溫度是不可能了。

又動起另一個心思,如果在下一站下車,坐下一趟車,會不會就是有暖風的車了?

可是如果今天這趟路線都有故障,坐下一趟不但不會暖和,還會多花五六分鐘的時間,不劃算。

糾結了一會,感覺再凍下去要感冒,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賭一把。

結果還真賭對了,坐上下一趟車的瞬間,不禁感慨終于坐上了開往春天的地鐵。


這么多年坐地鐵,曾經一度選擇第一節車廂,看列車員怎么操作駕駛臺,看隧道里的各種指示燈都是做什么用的。

也發現這兩年的車廂里,95%的乘客都低頭看手機,溝通較多的,要么是小情侶,要么是小朋友。

有時還能看到不錯的穿著搭配,有乘客的手機殼很好看。

在地鐵上看到老年人和小朋友,連忙讓座,有的地鐵剎車很猛,別磕著碰著什么的。

最糾結的是給不太好分辨的孕婦讓座,讓錯了會很尷尬。

反過來帶著父母坐地鐵時,通常都有年輕人讓座,很是欣慰。

十多年前在13號線上,每天都有一老太太和中年盲人男子乞討,看起來很可憐。

直到有一天,這對母子推開乘客急著下車、走得飛快,原來男子的眼睛是看得見的。

偶爾還能遇見因為不小心碰了一下、踩了一下,就大吵特吵、不依不饒的乘客,大家都“敬而遠之”。

每天的地鐵,就這樣記錄著人間百態。

北京近年來猛修軌道交通,從最開始的幾條路線,到幾乎每年都有新路線開通,現在已經形成了名副其實的交通網。

乘車條件也越來越好,車廂越來越美觀,站臺不再千篇一律,開始建得有文化特色,也有了顯示列車間隔時間的屏幕。

這是8號線鼓樓大街站廳的裝飾,乍一看像陽刻,遠看又像大象棋。

北京地鐵微信公眾號上還有各條路線擁擠度實時查詢,可以更合理地規劃乘車路線,避開擁擠路段。

現在也可以手機刷卡進站,充值還方便,慢慢取代了實體公交卡。

就是票價從全程的2元,早已改為按里程和換乘計價,有朋友曾單程坐到10元。

新開通的地鐵路線由于很少坐,就不太熟悉了,但相信一定是越來越好。

各城市的軌道交通,也各有特色。

在上海坐地鐵,居然同一個站臺同一個方向可以由三條路線共用,這調度難度夠大的,在北京沒遇到過這樣的換乘,差點上錯車。

在廈門去集美學村,特意體驗了海上地鐵,坐地鐵看海景,也是難得的體驗。

這是在海上火車,看海上地鐵。

這是在海上地鐵,看海和另一座跨海橋。

廈門地鐵用普通話、閩南語、英語報站,公交車則是普通話和閩南語報站,很有閩南風情。

閩南語是真的難聽懂,只聽出了“請”字讀“qia”,其余一概不懂。

在天津坐輕軌9號線,居然還有DJ,一路上嘮嘮叨叨說個不停,還會放圓舞曲等音樂,生怕乘客無聊似的。

在天津站換乘就比較混亂了,所有車門都是既能上車又能下車,看似方便乘客,但總有人不遵守先下后上的秩序。

當年離開長春之前,長春輕軌已經修好一條路線,那好像是見過的座位最多最舒服的軌道交通。

一直喜歡坐公交車和地鐵,公交車坐得高看得遠,地鐵環保快捷不堵車,而且還能多走路。

對于時間君來說,不趕時間、體力尚可的情況下,地鐵和公交車依然是出行首選。

(視頻、音頻版閱讀,請移步微信公眾號:一點五倍速時間)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