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的生活經驗是、
累積創作素材的最佳途徑
如何累積創作素材
最近常常聽到人們談論如何累積創作素材。事實上這個問題可說是見仁見智,有些人
認為良好的創作素材應該是從作者本身的直接生活經驗所累積。
但是某部份的人卻認為除了本身的直接生活經驗外,勤閱讀、勤筆耕、依賴科技資訊的普及,網上遨游得到的間接生活經驗,同樣也能為創作累積素材。
累積材料,是寫作的基礎和起點。生活經歷是創作的素材,所以作者必須以敏銳的觀察力,深入生活,獲取創作素材,從日常生活中,日積月累地去蒐集和累積材料,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以拓展生活領域,加以分析或分類,記下觀察所得,及其體驗和感受到的。舉例來說,小說人物形象的成熟,就必須是經由小說家生活經驗所獲得的。
雖然每個人對創作都有不同的方式,但是要累積創作的素材,要隨心所欲的寫出有真實感的作品,卻不是很容易的事。有些人才高八斗,但是礙於人生經驗不足,縱是滿腹文才,也無法寫出一些讓人共鳴的作品。
間接生活經驗的創作素材
有人說: 作家不出門,也能知天下事。
現在科技日新月異,傳媒資訊普及,,網絡世界,如浩瀚大海,無奇不有,就像一部百科全書。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無論天文地理,人文景觀,異地風俗,世界奇聞,音樂舞蹈,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科技常識,醫療保健,應有盡有。因此,有人認為,只要有上述的科技所帶來的方便和協助,也可以間接的累積所需要的創作素材,再也不需要依賴直接生活經驗了。
不可否認,這些科技智識,媒介資訊,是創作的間接素材。尤其是當今世界廣大,人海茫茫,既使是窮一生的時間及精力,也難窺得究竟。所以在某些方面,還是須要借助這方面所提供的知識資訊,增強自己的見識水平以及創作能力。
可是這些都是所聽所聞的,也是間接的生活經驗,不是自己的直接生活經驗,沒有親身所見所聞,只有憑空想象,閉門造車。故而對作品中主題思想的感受情緒與實際的情況總是有所出入。何況有些作者,為了達到自己寫作的目的,將沒有經過證實的東西,大事渲染,甚至增添不少個人憑推測的體裁。倘若把它當作創作素材,都是有所欠缺,不但誤導讀者,寫出來的作品將是空虛泛無,沒有真實感,也不能有效的反映心里所想表達的真實體悟及主題思想。
直接生活經驗的創作素材
實在的,最有效及最能引起共鳴的創作都是依賴自己的直接生話經驗所賜。正如一個人想寫關於教師的職業生活,本身最好曾經當過教師,才能真正體會到教師事業的甜酸苦辣,否則道聽途說,從旁觀察的素材只能弄巧反拙。
如果你沒有談過戀愛、沒有愛人或被愛的感覺,但要寫一段戀愛的浪漫史及愛的發狂的故事,只能利用想象虛構的故事情節,如何有真實的感覺呢。
也許有人會說,難道寫殺人的文章就要自己殺人。寫強盜的文章就要身為強盜嗎?雖然事實並不如此,但是在講求實效的時候,卻只能舉例說明,將所遇、所見、所聞寫出,並不是自己親歷過,故缺乏真實感,給予一種虛渺空泛,人云亦云的感覺。
作者夏衍為了寫“包身工”這一篇以掙扎在死亡線邊緣的工人生活為題材的報告文學。為了對于事實作出精確報告,親身體驗自己的直接生活經驗。曾連續兩個多月在凌晨三點多早起,跟著工人混入工廠去觀察、體驗包身工的勞動生活狀況。
1930年夏秋之交,茅盾為寫作長篇小說《子夜》,“每天訪親問友,在一些忙人中間鬼混”,主動去觀察了解民族資產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生活及經營情況。可見直接生活經驗的重要。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處世經驗,生活背景,不同的教育文化,職業生涯的差別,走過不同的階段經歷,永遠埋藏在記憶中,這些才是最重要的直接生話經驗,直接生活經驗可以淘冶一個人的品格修養,鍛練一個人對社會的處理能力。將直接生活感受提煉及構思成文學作品,深入生活,觀察生活,以及對客觀問題的了解,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從生活的啟示中去創作,肯定能夠成為創作的良好素材。寫出的作品才能逼真,讓人產生強烈的情緒感受。
如果沒有曹雪芹獨特的在貴族家庭中興盛又沒落的人生經歷,那么也就不會有《紅樓夢》的傳世之作。
如果沒有路遙在社會底層掙扎生活的遭遇,更不會有打動無數人心靈的作品《平凡的世界》。
如果沒有權臣的構陷、世事的險惡,那就不會有王陽明的龍場悟道,讓其領悟更多精妙的人生智慧。
這樣看來,答案似乎完完全全地肯定:一定的文學基礎加上豐富的人生經歷,就很容易誕生更經典的作品。
只有直接的生活經歷,才能將自己過去生活的點滴,拼搏奮斗,國家經済,文化發展、人生觀點,收集為創作的素材,看看自己的過去,有過輝煌的成就,有過雀躍、笑傲江湖般的日子,也有辛酸的血淚史,撕心裂肺,曾經滄海的故事。那樣的創作,才能真正感動人心,融入于理性思考及本身的感悟,讓創作在主題思想上顯的實在,創造出屬於自己思想附有生活氣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