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向上攀登,走一段平路都甚覺心虛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自己也開始看“星座運程”之類的東西:關于摩羯座本月運程如何,有哪些大吉大災人事不測。

雖然那些神秘兮兮的預測句子寫得模棱兩可,一向覺得靠天地不如靠自己的我卻忽然心虛下來,偏偏愛把所謂運程分析往自己身上套,覺得好像真的如此。

人在兩種情況更容易失去自信,需要求助外物獲得信心:一是完全沒有方向的迷茫時刻,二是前路似錦,被捧得太高而害怕摔下來的驚慌失措。

有人習慣于恩賜,期盼神助和好運,欣喜于一切意外而來的獎勵,可有的人卻總愛“居安思危”,好像很勉強的樣子:“何德何能擁有當下一切,康莊大道步步寬闊豪邁,總覺得自己是在透支未來的好運氣,心虛得很。”

“好運”是努力之人的托辭,正如“水逆”只是自我安慰的方式罷了。

溢美之詞,向來都不敢領受。努力之外的好運氣,向來也不敢貪多。因為沒有付出代價,也安心享受不來。

圖片來自網絡

?

前段時間期中考試的時候,為了論述一個文學作品,我引用了喬治奧威爾《1984》里的一個情節,后來代課的老師順口夸了一句:“書讀得挺多嘛。”

作為一個學中文的學生,這并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本分是不值得被夸耀的。

說來慚愧,第一次知道這本書的時候正讀高一,有次回家在電梯里遇到鄰居家比我大兩歲的姐姐正在看《1984》,那個時候村上春樹的《1Q84》更為火熱,我匆匆瀏覽過村上的故事,于是憋不住想要賣弄:“我也讀過這個。”

“你也喜歡喬治奧威爾嗎?”

“誒…這本書不是日本人寫嗎?”

“啊…你說的是村上春樹吧,和這本不是一本書哦。”

這段尷尬的對話狠狠地給我上了一課。

差不過四五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圖書館里借到那本《1984》,讀完之后想起當年電梯里的對話,仍然臉紅,好在多年之前就有人告訴過我不懂裝懂是件丟人的事。

?

那個鄰居姐姐如今在北京工作,從事的是廣告行業,她教會我的,可不僅僅是《1984》。

高中的時候去她家做客,那時候她剛畢業,被北方一所名校的廣告專業錄取,我抱著她房間里的大泰迪熊,傻傻地看著比我的書柜大兩倍的書櫥——具體有什么書是記不得了,但是印象中很雜,外國小說為主,還有一些文科女生一般不大感興趣的類型:經濟類的,心理學類的,地理圖集,天文學入門圖冊,甚至還有一本《時間簡史》。

我以為她要去拯救世界呢,她笑著說自己愛看書,也讀得很雜。沒辦法,從小就對廣告感興趣,聽說好的廣告的人都要是雜家,接觸各方面知識才應對得了各個行業的客戶,應對不同國家的文化,接觸的東西更多,思路也會更開闊,想到更多好的idea。

“所以你就看那么多書?”我有點詫異,“讀得懂嗎?”

“有些其實也不大看得懂啦,除了自己的專業知識需要扎實之外,多拓充一點沒錯啊。”那個時候,她還沒大一。

她這人總是愛“未雨綢繆”,喜歡給自己新的挑戰又樂此不疲,這是我可望不可及的地方:以她高三畢業時的閱讀量,至少是接觸的知識面,已經大優于目前許多大學生了。


圖片來自網絡

?

如今姐姐畢業兩年,留在了北京大公司工作。有次她到上海出差,我和她吃了一餐飯。說自己現在沒那多時間看書啦,好在之前那些東西做了基礎,現在拓展到新媒體公司工作,文案,策劃,運營做得還算得心應手,收入也還不錯,業余時間在學習二外和烘焙,有多余的時間會去做做新媒體培訓講師,是一名典型的slash(斜杠青年)。

“好羨慕啊,剛畢業就能在大城市過得不錯了,攢攢錢買個房子生活多舒坦。”我大口吃著她請我的披薩,滿臉憧憬。

姐姐笑我想得太簡單:“我也想輕輕松松地生活啦,可是一直以來習慣了挑戰自己,忽然讓我停下來,反而不習慣了啊。而且年輕也不嫌累,想踏踏實實地繼續努力,看看自己能走到哪一步。”

寒假回家還聽到大人說起,“隔壁家那個女孩子運氣真好啊,聽說剛畢業就在北京混得很好,什么時候你也能有這么好的運氣呢?”

我撇撇嘴,哪有那么多運氣可言。

一旦人習慣了靠努力換得想要的東西時,都不會奢求什么好運氣了。

我有時候會去問她很多自媒體方面的市場動向,或者讓她幫做做預測,給我一些建議,姐姐總是一針見血,搞得我都有些無地自容,之前我絞盡腦汁想了幾天的策劃,她指出幾個小改動,瞬間豁然開朗。

我意識到她那些書那些經歷真的真的不可小覷:跑得比別人快,攀得比別人高,自然而然擁有別人沒有的能力。這么些年一直努力的奔跑最后終于結結實實地讓她變成了一個身體和大腦都強健有力的姑娘。

想起那次吃完飯,姐姐走之前告訴我:“不要懶,不要等到機會找到你再做準備,要讓進步成為習慣,永遠不要停留在過去或者此刻,不論是情緒還是思維。”

我牢牢地記在了腦子里。

?

暗自慶幸上了大學之后,周圍的朋友們也都清醒寬闊,不浮夸不自負,鮮有巧言令色光說不做之人,努力上進,優秀積極,各有所長。

雖然偶爾逛街吃飯的時候會相互調侃,你做了社團里的老大,她做了學生會里的“腐敗官僚”,我做了“自媒體網紅”,誰誰誰又成為了創業大咖。

大概也只有在與關系最好的朋友們面前才會厚著臉皮自我標榜,打著哈哈把自己捧得老高,彼此心里都清楚,到這一步有多不易,誰不是一步一步攀爬于此,沒有什么好炫耀的。

大家都無一例外地在跌跌撞撞過后漸入佳境,所有得失悲喜都倒在小攤上的啤酒杯里,燒烤肉串也混著青春肆意張揚的味道。

要問,你覺得自己在大學里或者說這二十多年最輝煌的時刻是什么?

雖說大學生活剛剛過半,還遠沒權利回憶往昔,但是我想答案是固定的:

最輝煌的時刻,永遠是“還未來的下一刻”,不是出言不遜,也不是盲目勵志,而是漸漸意識到生活就是一個逐漸向上行的坡,只要我們一直保持著一個前進的狀態。

圖片來自網絡

?

看過一本胡適先生的散文集《要怎么收獲,先那么栽》,初讀題目甚是拗口,默念幾遍覺得頗有意思,這句話是出自于先生1947年為《觀察》雜志的題字,原句是“昨日種種,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從今往后,要怎么收獲,先那么栽。”

勿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以后想要收獲什么,就必須要付出什么,公公平平,清清白白。如果想要得到什么東西,就切切實實地用時間精力去換。

喜歡夜跑的同學,大一最開始只能一天跑一公里就覺得累,如今每天五公里也是常態,時常參加學校的夜跑活動,偶爾參加周邊城市舉辦的城市馬拉松,成為圈里的年輕達人。

喜歡畫畫的同學,從高中開始接觸素描,后而嘗試水彩,油畫,如今學會了用數位板,經常po出新作品,前段時間得知它正在幫知名的動漫視頻網站畫banner。

班上喜歡cosplay等小眾文化的同學,從最開始只是學習打扮約拍發照,后來為了在漫展和商演中有驚艷的表現,經常在舞房里練舞到深夜,好像也和一些動漫公司簽約做了coser。

就連我這個一年前對公眾號一竅不通的自媒體門外漢,如今也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風格,寫東西,做節目,積累了一些粉絲,甚至有合作方找上門來,新書也漸入佳境,進入籌備狀態。

這些,都是我身邊同齡的普通人,都是不斷向這自己喜歡領域的高峰攀登著的年輕人。

最開始覺得不可能的事情,事到如今才意識到并不難,只不過原來是站在山腳抬頭看半山云霧繚繞心生畏懼,而今行至半山得以觀賞高處風景,雖偶爾有寒,視野卻愈發廣闊,若想要看更多的風景,還得拾級而上。

?

要是過得很舒坦,一定是下坡路,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愈來愈高的上坡路,停留貪戀一時的安穩,如同畫地為牢。

人一旦習慣了向上攀登,走一段平路都甚是心虛。不習慣憑空而來的機會和免費的午餐,寧愿是靠自己一點一點身體力行換來的。

因為流的汗和眼淚不會騙人,哪怕失敗窘迫到想自己扇自己一巴掌,那種痛都是真實的。

無為換來的平步青云并不是什么好體驗,對于一些人來說是撿了便宜是幸運,對于一些人來說,不是自己努力換來的東西,雖心心念念,卻不會接受。

從今天開始,讓自己的目標略高于自己的目前能力,在前進的路上形成一個適當的“坡度”。

不再期待好運氣,以一種“我付出了,輸贏我都認”的心態面對一切。

就這樣努力攀登向上吧,苦點累點都認了,生活向來都是充滿刺激和莫測,才稱得上是妙不可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