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湯米干,一碗濃濃的家鄉味道

在我的家鄉思茅,有一碗眾人皆知的豆湯米干,男女老少、無人不知,就連我們這些離開家鄉多年的人,都會常常想念起那一碗豆湯米干。米干是思茅人對故土最不能忘懷的記憶,豆湯米干更是其中的美味,每次回家必吃一碗豆湯米干,它就是思茅人離不開的味道。

豆湯米干,是思茅人最熟悉也最平常的食物,散布在大街小巷的米干店很常見。很多人的早點(即早餐)就是一碗豆湯米干。米干店多為夫妻經營,規模不大,各有分工。動作麻利的老板娘舀一勺豆香四溢、濃稠適中的豌豆湯,澆在切成條絲狀的米干上,依次放入肉醬、韭菜、豆芽等調料,食客再根據自己的喜好,在大堂桌子數十種佐料中選擇添加姜、蒜、辣椒、蔥花、泡菜等等。淡黃色的豌豆湯、紅紅綠綠的配料,看看就讓人食欲頓生,入口嘗嘗,豌豆湯的香和鮮、米干的軟和滑,還有各種佐料特有的辣、酸、沖、香、辛……混合融進一碗豆湯米干中,成為最地道的思茅味道。

豆湯米干的用料極其普通,都是居家常見的食物。米干是用米粉蒸制的食品,在其他地方有叫作卷粉的,也有稱之為米粉的,大同小異的作法。在思茅,米干是人們飲食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食物,數十年經久不衰,城區鄉村都有它的蹤影。過去,蒸米干是一個手藝活,能干勤快的主婦將上好的大米淘洗、浸泡、石磨成粉,一半生漿、一半熟漿混合調成粘度適宜的米漿,倒入30公分左右直徑大小的圓形米干盤中,搖動米漿使之均勻平鋪于盤底,再將盤子放開盛滿滾開沸水的大鍋中,蓋上鍋蓋悶上幾分鐘,將米漿蒸熟,趁熱取出盤子,用筷子沿盤邊劃上一圈,順勢將蒸熟的米干折疊成長方條狀,米干的制作就完成了。剛出鍋的米干薄而透亮,柔軟卻不失筋骨,趁熱吃就再好不過了。記得小時候,離我們家不遠的地方有一戶人家專門蒸米干賣,我們是那里的常客,那時候我負責全家人早餐(思茅人叫“早點”)食材的釆買、準備,常常看到女主人忙碌而熟練的操作,體會“現蒸熱賣”的熱鬧,見識了米干制作的過程,后來曾嘗試自己蒸米干,卻不成功,才知道每一門手藝都很獨特。如今,蒸米干的工序多由機器代替了,手工米干和機器米干還是有些區別的,去店里吃豆湯米干,我還是愿意選擇手工米干。

現蒸現吃米干的機會并不常有,米干作為一種方便的食材獲得人們的青睞。食用時,將其米干切成條狀,用熱水燙一下,加入各種佐料,涼拌、熱食都是極好的選擇。豆湯米干就是熱食中很有代表性的方式。


圖片發自簡書App

豆湯米干另一個重要的原料就是豆湯了,它是豌豆湯的簡稱,淡黃色的濃稠湯汁,很醇厚的感覺,記得小時候我們稱之為豆漿米干,近些年來,思茅人改稱豆湯米干,我猜想是與黃豆磨制的豆漿區別開來的緣故吧。熬制豆湯很有講究,原料、工序、火候缺一不可,將上好的豌豆磨細,用大鐵鍋、大土火灶慢慢熬制,將豌豆的清香、營養最大程度地釋放出來,溶進湯汁中。在思茅,每一家豆湯米干店都有其獨特的熬湯秘籍,吸引食客味蕾的一定是那香氣濃郁的豌豆湯。

除了豌豆湯、米干兩大主料,輔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思茅,每一家豆湯米干店都會在大堂顯著位置擺放10余種不同的佐料,紅的、綠的,淡的、深的,香的、辣的,琳瑯滿目、很是誘人。必備的一定有姜水、蒜水、鹽、味精、醬油,辣味的可以選擇油潑辣椒、生切小米辣,還有花椒油、芝麻油等香料,最能體現店家特色的應該是秘制的泡菜類了,泡蓮花白、泡蘿卜、水腌菜、腌苤菜根......各具特色卻異曲同工。選擇放什么佐料、放多少量,全看食客喜好,卻是極有講究。調配得當,才能品嘗到美味的豆湯米干。如此這般的經營方式,由來已久,普遍傳承。

五彩誘人的佐料


我最愛的腌苤菜根

如今交通發達了,思茅通了高速公路,回老家的機會多了。每次回思茅,豆湯米干是一定少不了的。以前,豆湯米干只在早餐時間供應,如今,有精明的商家開拓了夜市,甚至通宵營業,讓喜歡豆湯米干的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家鄉地處熱帶,炎熱而濕潤,豌豆豐富的植物蛋白、米干充足的淀粉熱量,和著應有盡有的各種佐料,融入一碗豆湯米干,很平常也很普通,卻已進入了思茅人的心里。

圖片發自簡書App

(2017年12月2日,星期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