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干校談“色”說起

有多少人是被這個標題騙進來的?

從傳播角度來說,此標題傍了名人——干校,還傍了最吸眼球的“色”,還把“干校”和“色”兩組毫不相干的詞放一起,ok,好奇心就這么勾勾起來滴,點擊率就這么騙來滴。

如果換成正兒八經的標題,比如《“色”字的前世今生》《論語里的“色”》《小議“色”字的本義及演變》,等等等等,你還會點么?

不過,我沒騙你,這個“色”,還真是干校提出來的。

話說不久前的一天,在彪悍的內蒙,干校和一群女人圍一桌吃飯,不知怎么就說到了色和女色,(真是食色性也么?)干校說,在《論語》里,“色”沒有女色的意思,都是臉色之類的含義。我說,好德如好色呢?干校說,也一樣。

我存疑,就把《論語》的色都找了出來,大概二三十個,絕大多數都是臉色的意思,“巧言令色,色難,色勃如也,變色而作,色斯舉矣,色厲而內荏,”等等,都是臉上的表情。

不過也有三個色,到底是臉色還是女色,一直有爭議。

這三色是賢賢易色好德如好色戒之在色


一:戒之在色

見于《論語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這“戒之在色”,一般解做別迷戀女色。

臉色派的解釋是:告誡年輕人遇事要冷靜,不要沉不住氣,喜怒哀樂全擺臉上,心里有啥被人一眼看透。

此處我傾向迷戀女色說。

全篇來看,三戒都提到血氣,血氣是在說人的身體條件,身體狀況決定人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十幾二十歲的少年,最主要最普遍的特點,到底是性沖動?還是喜怒哀樂形于色?喜怒哀樂形不形,恐怕更多是性格特點,不是生理(血氣)特點。但不管什么性格的少年,到點了,荷爾蒙都起作用,所以不要沉溺女色。少年縱欲會毀壞一生身體基礎,壯年有資本進入主流社會爭奪名譽地位了,不要放任自己與人爭斗;老了,身體弱了,荷爾蒙衰了,就順天命吧,該放手的就放手,不要貪得,還啥都抓著不肯放,最后被罵老而不死。

二:好德如好色

《論語》子罕篇和衛靈公篇都提到,都是沒頭沒腦的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啥情況下說的,為啥說的,不知道。《史記孔子世家》里給它補充了完整的故事情節:

(子見南子之后)居衛月馀,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巿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丑之,去衛。

《史記》讓孔子針對衛靈公和南子說出了這句話,擺明了是把此色作女色,不管司馬遷給《論語》這句話補充的背景資料有多少可靠度,此說都影響深遠,邏輯上也很舒服。

另一種以臉色解好德如好色。好色大致就是喜歡擺臉色作威作福給人看,趾高氣昂,不可一世之類的。一定用這個邏輯去解《史記》里的描述,也能講得通,畢竟前面有個很表達價值觀的“招搖市過之”。但是,邏輯上還是沒有女色的解釋通暢。

另外還看到一種比較拗的解釋:

好色”的“好”是美化、美容、修飾、化妝的意思,“色”字是指相貌、面貌、面容、儀表、穿戴、裝束的意思。“好色”是指修飾容貌、美化儀表、整理冠戴、整齊裝束,使身形端莊、儀表堂堂,“好色”就是好其容貌、美其儀表、修飾邊幅的意思,把好德和喜歡打扮自己做比較。

這個的邏輯其實比較接近女色了,區別只是自己的美色,還是別人的美色,是純外表還是帶有性意識。

三:賢賢易色

“賢賢易色”是爭議最大的,出于《論語學而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賢賢易色歷史上爭議最多,爭議多表示各種解釋都很有些道理。

一種解做重視德行,不重外表的美貌(女色)。第二種解做見賢人而改平常色,必須恭敬有禮。


對色的解釋,從字源流演變上也不容易推斷出哪個更符合當時情況。

色字

甲骨文的色,右半邊是一個跪著的人,左半邊有認為是人,有認為是刀。

認為是刀的,以色為絕的本字,本義斷絕,后來色的含義是假借。

認為是人的,有解釋造字意圖為跪著的人看前面的人的臉色,本義是臉色。

《說文解字》里解色為顏氣也,就是臉色的含義,延伸出外貌和美色女色的含義。

從其他不晚于《論語》的先秦典籍里,色主要是作顏氣臉色顏色之類的解釋,我傾向于臉色是色較早的含義,但這并不能表示當時女色的含義就一定沒有出現。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