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說道信陵君慷慨赴死,于是信陵君就帶著門客,到前線赴死。到了夷門,見到了候贏,就把他的所思所想告訴候贏。結果沒料到候贏說:“公子好好努力,我太老了,不能跟你去了”。可以想見公子聽到這話的感覺,五味雜陳難以言之。并且這里有個暗示在于,“從”字除了解成“跟從”之意,還可以解釋為“聽從”,也就是說“我不能聽從這樣做法”,表達了候生對公子的舉動的反對。
我們曾經講過信陵君愛士,對候贏的種種舉動。但沒有提及的是,候贏值不值公子如此禮賢下士。也就是問候生真的是一個人才嗎?
在先秦的一部典籍《六韜》中也曾記錄過一段對話:
在這段對話中強調,君主喜愛的世俗稱贊的人,可能并非是真正的賢人。我們又如何證明候贏不是這樣的所謂賢人呢。如果這樣的人,招收越多,不僅僅是浪費國家資源的問題。更重要如果他們結黨營私,國家不就一步步滑入泥潭嗎?除了給信陵君增加名聲之外,又有多大作用。
我們在前面大力贊揚信陵君不恥下交的賢明,但忽視了兩點。一、《史記》在前面絲毫沒有提及候贏到底有怎樣的才能,我們對比一下商鞅、范雎(jū)、張儀、李斯,就算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劉備聽說他賢能,也有一番《隆中對》的暢談。但信陵君跟候贏卻沒有類似的談話,最多考核了候贏此人不愛名利。簡單來講,就是缺少人才的篩選機制。二、戰國四公子養士成風,但是對人才并沒有專業分工。這無疑增大了國家在人才任用的資源,還沒有相對應的回報,說的不好聽,屬于自娛自樂。
所以這次候贏跟信陵君的談話,才算是拉開了考核的序幕。
上文說道,候生跟公子寒暄幾語后,信陵君就匆匆忙忙趕路。但信陵君越想越不對勁,我對候贏這么好,結果候贏沒有一言半語送給我,于是調轉回去,去問候生。更神奇的是,候贏在等著呢。然后解釋了為什么知道公子會回來,他說:“公子出發,我卻不送行,料到公子必然恨怨而復返”
我們這有個疑問了?難道候贏不怕公子就不回來了嗎?像這樣不可言說的舉動,往往代表一個人能力。候生能料到公子會回來,而公子卻理解不了候生此舉的原因,盡管沒有言說,但高下立判。候生的能力應該高于公子。那候生怎么料到公子一定會回來的呢?
除了候贏自己說的理由,應該還有些理由。比如到底候贏在信陵君告訴他,他要去赴死這件事之前,知不知道這件事?我猜想是不知道,如果知道了,信陵君又何必告訴他。假設是不知道,那后面計劃周密、細節清晰的計謀謀劃就需要時間,很顯然如果不讓信陵君先走一遭的話,就很難想出這樣的計謀。
再者說,信陵君可是帶著門客,計劃萬一走漏怎么辦?信陵君有門客可以刺探到趙王的事情,怎么保證別的國家刺探到信陵君的事情呢。
另外《論語·述而》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候贏此舉還有引導公子之意,只有讓公子自己感到不對勁,才能有助于計策和盤托出。
總之,讓公子先走一遭,于公于私,都必須辦。而候贏料到公子一定會回來的原因,大概他太了解公子為人。公子在前面展現的賢能之舉,我們不管他是不是“作秀”,但是我們可以隱約覺得,信陵君是喜好名聲的。而候贏就看準了這一點,可以講不得不服候贏看人的眼光。
那么候贏有什么計謀呢?候贏說公子送死是不明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調動前線的十萬大軍,要調動這批軍隊,必須要有虎符,只要偷出大王寢宮里的虎符。而能偷出虎符,只有如姬。你對如姬有恩,當年如姬父親被仇人所殺,如姬懸賞三年沒有抓住兇手。是公子你派門客殺了兇手,把人頭送給如姬。如姬為了報恩,雖死不辭。但沒有機會報恩,現在公子只要向如姬請求,如姬一定答應。這樣一來就可以調動軍隊,北救趙西卻秦,那可是五霸的功業。
我們常說要做好事,但做好事有用嗎?世界并非處于確定的狀態,你給人恩德,但別人可能恩將仇報,中國不有句話叫“大恩如大仇”,什么叫大恩。天地下最寶貴莫過于“生命”,而生命只要一次,我如何報答這樣的大恩。而人往往會將事情合理化,這樣只能將恩人視為仇敵。這是人心里的最深的人性。但是人做好事,也不知什么時候會有善意的回報,但是歷史類似的事太多。所以這里微妙的尺度,就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所以如姬此舉,除了報恩,更是與公子在精神上的共鳴。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竊符救趙的故事。我們不妨猜想一下信陵君聽到這個計劃的感覺。偷虎符如果失敗,那一干人肯定是要死了。即使成功,信陵君還有可能回到魏國嗎?他怎么面對本就猜忌他的魏王?盡管戰國時期還沒有形成大一統的觀念,但是信陵君畢竟不同于旁人,他是魏國的公室。做出這個決定,只能從此遠離魏國,這是個艱難的決定。
但《史記》記載只要5個字,“公子從其計”。為什么?“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語),現在“救趙者,亦以救魏;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唐順之語)。
于是如姬救盜出兵符給公子。我們常常說“信陵君竊符救趙”但實際上真正的執行者是這個奇女子如姬。如姬的一切信息,大致也就《史記》在這部分說的這一點。史書雖然簡略,但我們是可以想象的偷虎符的困難程度。
在這部分,候贏對信陵君去幫趙國也有一個評論,稱之為“北救趙,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將信陵君的舉動與五霸相提并論。
上節講到候生給公子出了一個絕妙的計劃,即竊符救趙。公子行,候生對公子說:“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候生為什么要說這句話?原因點醒公子,“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樣講還沒有切中要點,我們講過候贏識人的功力深厚。我們也講過公子賢能在于一個“仁”字。但“仁”,有“大仁”與“小仁”之別,“大仁”就是孟子講的“大義”,對于儒家的信仰來講,講“仁”、“禮”等等,但一切也大不過這真正的道義。公子此舉為道義而行,如果只知“小仁”即婦人之仁,這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所為的事。故孟子講:“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義”是社會的根本,如果“義”都丟失了,去講“仁”、“禮”不就在談宮中樓閣嗎?
候生接著講“公子如果合符,晉鄙不把兵權給你,要復請大王,若不聽,那么就叫我的朋友朱亥擊殺他”。我們讀到這里不僅感嘆候生的計劃真是絲絲入扣,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如此周全。這也可佐證,候生不僅僅是甘當一名隱士那么簡單,竟能把如姬和公子之事、晉鄙為人、公子為人等等細節考慮如此周全。
那聽到這句話,公子內心什么感想呢?《史記》用5個字表達,“于是公子泣”。候生就問公子哭泣的原因。讀到這里就有一個疑問。候生應該料到公子可能存有婦人之仁,不愿殺晉鄙,那何必多此一問?而且問的理由很低級,“公子畏死耶?”,想公子視死如歸,怎么可能是畏死呢。
唯一的可能就是候生沒料到公子會當面哭泣,正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他更沒料到可能是公子居然為晉鄙哭泣。一方面確實表現公子真性情的一面,但是也如候生所料,公子存有婦人之仁。
所以為什么候生要讓公子請朱亥?除了他說的理由外,還有一點就是,當公子到了前線萬一有憂慮,讓朱亥“先斬后奏”,就可保事情萬全。
于是公子就去請朱亥,朱亥會跟以前一樣回絕公子嗎?畢竟這是送死的差事啊。沒想到公子朱亥笑道:“我本來只是一個屠戶,承蒙公子賞識,多次來看我,我不答謝的原因在于小禮對公子無所用,現在公子有急難,哪里敢推辭。”
這里一個重要的話在于“小禮無所用”,我們也揭開朱亥和候贏為人。真正的勇士不用小禮去謀取利益,這也說明了一點,一流人才推薦的大部分也是一流人才。相反為了謀取小禮的人所推薦的也必然是這樣的人,這樣的人越多,就會結黨營私,組織就處于危亡的境地。
我們不妨看孟嘗君的門客,
主人失勢,門客皆都散去。為什么?所謂門客無非是食客爾。投到孟嘗君門下就是為了謀取小利。(細節我們在《孟嘗君列傳》講)
接著公子去向候生告別,候生說“臣宜從,老不能”。我們如果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候生時,候生說的是“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這兩處大致的意思是一樣的。但第一句話是暗示我不能聽從公子的意見。
然后說:“我數著你到晉鄙軍中的日子,公子一行到達晉鄙軍中,我就北向自刎,以送公子”。我們就有一個疑問。候生為什么要北向自刎?除了“士為知己者死”(《史記·刺客列傳》語)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謹防公子最后存婦人之仁,如果我北向自刎,那么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那么聽到這話的公子什么感覺?《史記》記載,”公子遂行“。如果按我們的想法,公子應該攔著候生吧。為什么公子是這個舉動?
一、在于竊符救趙的”主謀“是候贏,那么候贏在獻出計策的一刻,就已經注定了死亡了。
二、候贏不是教了公子一個字”義“,正所謂”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公子難道不知嗎?
三、公子去救趙時,自己已經抱定必死之心,即使成功,他又有可能回到魏國嗎?而門客跟隨主公,也符合常理。
所以公子為人是這樣,我們也可以知道了。公子救趙為了一個“義”字(現實需求在于合縱),朱亥的“小禮無所用”,仍然為了一個“義”字,候贏以死送行,還是為了一個“義”字。
故李白有詩云: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當然我們講過這一次會面,是信陵君對候贏的考驗。那么候贏的“成績”怎么樣呢?
同樣在魏國,魏文侯時期,李克曾給魏文侯提出人才篩選的5條標準:
李克說,平常居住時看他接近什么人,富貴時結交什么人,顯達時看推薦什么人,失勢時看他不屑于做什么,貧窮時看他所不茍取什么東西。
我們用這5條標準對照候贏做法。
第一條,“局視其所親”,候贏作為隱士,《史記》唯一記載的就是朱亥,而朱亥“義”字當先,可見候贏為人
第二條,“富視其所與”,我們可以從信陵君對候贏尊敬之事可以看出,正如候贏自己所說“臣脩身潔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
第三條,“達視其所舉”,與第一條相同
第四條,“窮視其所不為”,甘于平淡,第二條類似
第五條,“貧視其所不取”,與第二條類似
這五條偏重“道德”這一方面,而竊符救趙之計更是體現候贏“才能”之面,所以可以講候贏“德才兼備”。
而我們講過亂世時期往往更應該注重人才“用”的之一方面,正如曹操《求賢令》所說:“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就是講即使這個人道德上有缺失,但是有某方面才能也應該推薦上來,此之謂“唯才是舉”。
那怎么才能用對人,我們以后再講。
上節提到候生給信陵君提出了“竊符救趙”的妙計。那么信陵君就到了鄴城。這就有意思了,
《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大軍止于鄴城,而《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記載,
那么蕩陰和鄴城,哪個正確呢?
實際上鄴城和蕩陰相距不遠,可能是因為十萬大軍的前后軍駐扎不一樣的緣故。
于是公子就拿虎符給晉鄙看,晉鄙疑之。從這個“疑”字我們可以看出,晉鄙絕不是有勇無謀的武將,此人心細如發。正如公子所言,“嚄唶(huò zè)宿將”也。
晉鄙于是舉手示意對公子說:“我率領十萬大軍駐扎此地,身負國家重任,你單車前來說要取代我,這是怎么回事?”。我們前面不斷地講候贏害怕公子存有婦人之仁,那么這時候公子遇到晉鄙懷疑,他是怎么想的呢?《史記》對此沒有記載,我們也從得知他的所思所想。就在此時,朱亥拿出鐵錐,擊殺晉鄙。晉鄙毫無防備,眨眼之間,身首異處。我們也不禁為晉鄙所悲哀,在這件事情中是晉鄙成全了信陵君的英明,而他本身并沒有任何錯誤,是魏王畏秦耶。可謂不該死而“必死”也。
于是公子部署大軍,下令說:“父子在軍中,父親回家;兄弟在軍中,哥哥回家;獨生子的回去奉養父母‘。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公子”仁“的一方面。這樣挑選了8萬大軍,進攻秦軍,秦軍萬沒想到,魏國十萬大軍竟然攻打自己。大敗秦軍,秦軍退去,救了趙國。這場戰爭意義重大,我們都知道秦王贏政”奮六世之余烈“,混一天下。可是為什么不是秦昭襄王在位時期,統一天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秦國這場戰爭屬于”傷敵一萬,自損八千“,秦國國力由此大挫。像這樣滅國的戰爭,秦國短時間內沒法再重演。
于是趙王和平原君親自迎接公子,平原君背著盛箭的工具在前面引路。趙王說”自古賢人也比不上公子“,平原君不敢與公子相比。可以講這一刻,魏公子達到他一生的輝煌,他成為了六國的英雄,成為了秦國的敵人。還成為了他哥哥的眼中釘肉中刺。
可以講在此刻,信陵君才要做出一個選擇,未來的路怎么走?
最后《史記》記載七個字”候生果北鄉自刎“,我們還可以想見的是,當年魏公子以”信“字博得了候贏的衷心,今天候贏用”信“回報公子,畫上了知己與賢者的美名的句號。有人問,這樣值得嗎?我想值得,僅憑一點就值得,至少2000年后的我們讀到這篇文字,還會感覺激情澎湃,還有贊揚他們之間”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難道這樣還不值得嗎?
故王維有詩云:
七雄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 秦兵益圍邯鄲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為嬴停駟馬,執轡愈恭意愈下。 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 非但慷慨獻良謀,意氣兼將身命酬。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前半部分講了整個信陵君的不恥下交、竊符救趙的故事。我們不禁想象,如果信陵君當了魏王,魏國是不是能再次強盛。我們知道,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不妨分析一下。
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曾記載這樣一件事,秦王贏政讓王翦去攻打楚國,王翦要求60萬大軍,秦王最終沒有采用王翦,而用年輕將領李信去攻打楚國,結果大敗。不得已,
秦始皇親自跑到王翦處認錯,我們看看,這樣的秦始皇還是我們印象中的始皇嗎?明明是一個知錯能改,禮賢下士的賢明之君。可是為什么當了皇帝后,成為為一個暴君呢?
這就是政治家和政客的區別。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往往習慣于給他們賦予政治家的名頭,實則不然,中國古代大部分官僚和皇帝難以接受這樣的大帽子。
什么是政治家?他們能夠用長遠的眼光看政治。什么是政客?他們只關注當下的事情。
我們看看魏安釐王,至少已經比以前和以后的君主好太多了。至少還能在趙國打獵到魏國,馬上就有反應,招大臣來謀劃,從善如流。而多數君主,敵人不打到自己的都城,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比如近代史上的咸豐皇帝,比如北宋末年的宋徽宗。
但是魏安釐王也不過是個政客而已。他首先要關注的不是魏國的發展壯大,而是自己的王位。在亂世,有的只能是”零和博弈“,秦國自秦孝公后歷代君主無論犯了什么錯誤,他們總有一個目標感,就是混一天下。而六國的君主只有的是應激表現,就算每一步都對了,整個戰略卻混亂不堪。
我們怎么保證信陵君稱王不會變成另一個魏安釐王,要知道多少君主在沒稱王稱帝時,個個是賢明的人,一旦稱王,昏招迭出。比如南宋第一位君主宋高宗趙構,要知道宋高宗所做的事如果只著眼于自己的權力安全,每一步都是正確的,既保住了南方的趙氏血脈,又清除武將的勢力,維持了南宋政權100多年的壽命, 你能說他是昏君嗎?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事?原因在于君主權力無限大,擁有權力就擁有世界,失去很可能在權力爭奪中,連性命也失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