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其實解決的是企業很容易面臨同質化競爭,陷入困境中去,那么如何通過抓住趨勢從而更好的生存就是一個命題了。
潤總說有效知識的不足是企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對于趨勢的判斷,尤顯不足。這種趨勢也被作者分為流量紅利、社交紅利、創新紅利和全腦紅利。
少數人知道未來而大多數人對這個概念還不夠清晰就叫趨勢,慢慢等到他人有所察覺進入的時候開始興起,直到大部分人開始進入,那么這個紅利就會消耗殆盡。那么這種紅利就叫流量紅利,比如現在很流行的短視頻。
社交紅利的前提是產品足夠好,好到別人忍不住為你傳播,減少中間的廣告和營銷渠道消耗,最大限度的提高傳播價值。它可以通過社群、口碑、單客經濟來體現。
創新紅利,其實也可以提高產品的原始基礎價值,從而用實力來碾壓你,讓你我無法與它競爭。比如電池實現了連續用電三個月也不用充電的功能,那你說你的功能大家都有了,用戶體驗度你怎么跟別人競爭?必輸無疑!
全腦紅利,其實就是激發組織內部全員嗯大腦去創新,從而獲得最大的價值。但是動機在哪里呢?這就需要組織設計,去激發全員的動力。
以上前三個都是要以全腦紅利來實現,本質上一切都是需要人來實現的。產品、營銷、渠道都是需要一個好的組織來實現,要么產品價值最大化,要么營銷渠道價值最大化,要么發揮最大價值產品營銷渠道都合在一起實現價值最大化。而實現它的方式就是組織創新。這種創新可以通過兼并、收購或者外部市場化的方式來進行。
在企業創業或者轉型期來談企業轉型,這個背景下談激發個體,就覺得能夠讀懂很多商業書籍了,不然你對整個商業是一種朦朧史。
就像做飯團,剛開始都是懵逼的,但最好你發現完全可以用趨勢紅利的角度來看。
剛開始一部分有勢能有遠見的人發掘了這個變現渠道。再然后通過朋友圈分銷從而擴大社交紅利。本質上是通過提高傳遞價值最大化自己的個人品牌。如果飯團團長要想有所最大化價值,就必須好好生產內容,提高價值創造,再通過朋友圈互推等等形式最大化紅利。
那么內容差異化+好的呈現形式就是永遠的紅利,因為它稀缺。
比如用提綱來表達內容。大段文字看起來有壓力,那如果分解掉相對來說就輕松一些。
故事\問題切入,做好內容呈現,未來還可以考慮對話體,用對話的形式來表達,把趣味性和干貨結合起來。所以說到頭,其實很多內容呈現的方式前人都幫我們做了,需要做的就是模仿創新。
也可以用sqca來提現,蒼穹之下還記得嗎?就是用它開展的
另外也可以用連載的形式,但那個方式需要功力,而且看的人也很難全部吸收,不如用主題嵌入的方式,不斷重復,又不會感覺每次都是一樣的內容,從而做到用戶不斷消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