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貴州山溝到英語演講世界冠軍(31)| 如何像《經濟學人》的編輯一樣寫英語?

我是夏鵬。
2005 年,當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在英國拿到了世界英語演講比賽的冠軍,也是全球第二個華人冠軍,同年再赴英國,受到菲利普親王的接見。接下來畢業、進入新東方并一路成為新東方集團戰略規劃總監。之后成立自己的品牌,獲得數千萬美金融資……我的這些年,像是經歷了許多人的一生。

而我并非出身富貴,我常常會想起在貴州山溝里的童年。有人說,日光之下并無新事。如果我的人生逆襲之路有稍許借鑒與價值,我愿意將所有干貨從頭說起,我是如何依憑英語,成就了我的人生。


本篇為系列文章的第三十篇,前一篇文章見:從貴州山溝到英語演講世界冠軍(30)| 通過紀錄片學英文


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在眾多英語老師和學習者的推動下儼然已經成為市面上最火、檔次最高的英語學習材料,友鄰優課和我本人在其中也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每本雜志的目錄頁赫然書寫著它的愿景:

The Economis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September 1843 to take part in 'a severe contest between intelligence, which presses forward, and an unworthy, timid ignorance obstructing our progress.

嘗試翻譯一下:《經濟學人》首刊發于1843年9月,致力于一場嚴酷的斗爭,一方是勇于向前的理智,另一方是阻擋我們前進的無知,此等無知毫無價值且怯懦。

如何像《經濟學人》的編輯一樣寫英語?

很多同學都是通過閱讀《經濟學人》來開拓視野,提升閱讀能力。然而大家對于能寫出《經濟學人》編輯水平的英語肯定不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是今天我就給大家來揭秘一下《經濟學人》的編輯他們是按照一個什么標準來寫作的。
鄭重向大家推薦一本英語寫作的秘籍,由《經濟學人》編輯團隊欽定的The Economist Style Guide.

諸君可能都聽過The Elements of Style, 或者是On Writing Well的響當當的寫作指導書籍,我在前文也專門推薦過,但是The Economist Style Guide估計聽說和真正看的人肯定不如前兩本書多。

因為這本書本身就是一本繃著臉把寫作要求講成段子的笑話大全。

我估計《經濟學人》的這些編輯整日也苦大仇深,為了writing without pain is reading without pleasure的最高寫作宗旨的抖M們(masochism,受虐狂)。

當這些老編輯終于媳婦熬成婆可以對于新來的編輯打殺威棒時,他們立刻變成成為施虐狂魔,不僅是在語言要求上,而且在施虐的過程中非常強調幽默感的運用,堪稱是逗逼抖S的代表。

即便開了這么多玩笑,這本書一上來還是霸氣十足的。在Introduction部分開篇寫到:

On only two scores can The Economist hope to outdo its rivals consistently. One is the quality of its analysis; the other is the quality of its writing.

鄙刊以兩點一以貫之從而傲視群雄:一是分析的質量,而是寫作的質量。無他。
看到這段鋪面而來的王者之氣,我想起了《一代宗師》里葉問師父在香港開武館,被問及會教哪些功夫,問公回到:跌打正骨,內功點穴,一概不會;無瓦遮頭,舞龍舞獅,一概不教。三板斧,攤、膀、伏,足以。

此句之后又接:

The aim of this book is to give some general advice on writing, to point out some common errors and to set some arbitrary rules.

此書目的在提供寫作的整體建議,指出一些常見錯誤,設定一些武斷規則。
arbitrary用的妙極,也是霸氣,別家怎說我不管,我家刊物要遵守的規矩就是這樣,沒有那么多因為所以,入門奉一個敬字,不然不入此門。這一點像葛旭船長,拎著棍子迎客,上來先奉上伍拾殺威棒,吃得住這個皮肉苦,再來入門,入門之后方知,此伍拾大棒,只是求學路上的見面禮。吃不住的,另尋他處。

隨后,編者列出寫作總綱:

Clarity of writing usually follows clarity of thought. Think what you want to say, then say it as simply as possible.

想得清是寫得清的前提,想清楚寫什么,然后用最簡單的語言寫出來。
再請出Orwell大神為其加持,著名的寫作6原則,我摘抄如下:

1. Never use a metaphor, simile or other figure of speech which you are used to seeing in print. 拾人牙慧用比喻者,死。
2. Never use a long word where a short one will do. 舍短用長詞者,死。
3. If it is possible to cut out a word, always cut it out. 能刪不刪者,死。
4. Never use the passive where you can use active. 舍主動語態而用被動語態者,死。
5. Never use a foreign phrase, a scientific word or a jargon word if you can think of an everyday English equivalent. 舍日常用語而用外語、科技語、黑話者,死。
6. Break any of these rules sooner than say anything outright barbarous. 以上原
則例外只有一:從雅不從俗。

這六條看完,不必說諸君,我都背后發涼。按著六條寫作怕是寸步難行。講個故事鼓勵各位,并且爭取把如此嚴格要求背后的道理給大家說明白。

佛陀涅槃之前,眾弟子請佛陀開示。佛陀說:

汝等比丘!于我滅后,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嘗試翻譯一下:各位,當我死后,你們要敬重佛家戒律,好像在暗中看見光明一樣,像窮人得到寶藏一樣。戒律就是各位的老師,戒律在,我則在。

如何像《經濟學人》的編輯一樣寫英語?

這就是佛教中“以戒為師”的來源。修行之人和常人最大的區別之一就在于嚴守戒律。不是說不守戒律就活不下去,就好比不按照《經濟學人》列出的要求也照樣能寫英文一樣。其中的差別在于,一個是寫英文,一個是通過寫英文的方式來完成自己在人間的修行。

有人認為,成為高手就是要堅持,這句話不全對,因為我每天堅持睡覺也不能成為一代宗師。堅持固然重要,但關鍵在于我們要堅持什么。

看到這本The EconomistStyle Guide,真是如暗遇明,貧人得寶。
今天先寫這么多,明天接著來說這本書,因為到現在為止,這本書一點都不好笑。


本篇為系列文章的第三十篇,前一篇文章見:從貴州山溝到英語演講世界冠軍(30)| 通過紀錄片學英文


作者:夏鵬
英語教師。南京大學英語系畢業。2005年世界英語演講比賽總冠軍。現任中國英語演講國家隊總教練。長江商學院MBA,倫敦商學院客座講師,撰稿人。詠春弟子。創業一年獲千萬美金融資。

感謝你不離不棄看到這里,如果文章對你有所啟發,還請多多關注和點贊,謝謝。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