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

“這是一個史詩般的動人故事,它令人激奮、恐懼、溫暖,回歸人性,引人深思。”《擺渡人》的序語中這樣寫道。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寫的一部靈魂治愈系小說,該書自2013年發行以來,一舉摘得五項世界文學獎,版權銷售33個國家,成為當代不可多得的溫情巨著。因其多重空間敘事、人性告白魅力的探源、精巧的藝術構思,一經問世便引起巨大轟動,被讀者認為是一部令靈魂顫栗的心靈治愈小說。

英國的《衛報》曾經評價它是“一本教會你如何去愛的偉大作品,是《三十九級臺階》和《指環王》的綜合體,具有史詩般的質感,驚心動魄。不要忽略人生中每一個讓你意想不到的時刻,那是你的靈魂擺渡人在向你告密”。

小說講述了一個15歲的單親女孩迪倫一片狼藉的世界:在學校經常被同學捉弄,在家里被母親漠視,唯一談得來的好友也因為轉學離開了。生活痛苦絕望時,她決定乘火車去探望久未謀面的父親,結果在途中發生了交通事故。

意外“死亡”的迪倫,遇見了自己靈魂的擺渡人崔斯坦,二人互相攙扶著一路抵御各種襲擊他們的惡魔,穿越了兇險無比的荒原。崔斯坦的出現,讓迪倫懂得了愛的真諦,也為自己的靈魂找到了歸宿,最后兩個人有驚無險地返回人世,并在人間相遇。

《擺渡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迪倫的心態和思想上的成長經歷了質的變化與飛躍,從怯懦到勇敢,從缺愛到有愛,在這一經過中迪倫完善了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尋求到社會存在的意義。以弗洛伊德的結構模型“人格結構三元說”來看迪倫由生到死再到生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間不斷變換成長的過程。

01.迪倫的“本我”實現,折射了一個人最為原始的生活需求

所謂“本我”,就是那個“最根本的我”,是人格的最底層,是“無意識”的領域,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執行著快樂至上的原則,怎么快樂就怎么做,這些與生俱來的欲望要尋求即刻的需求。

初期的迪倫是一種不成熟的、糟糕的狀態,精神上和思想上都處于一種空白的狀態。她總是對周圍的人充滿了“敵意”,無法融入學校,不能與同學之間和平相處;無法與單親母親溝通,不能很好得到家庭的溫暖,缺乏友情和親情。

這個階段的迪倫,處于青春期,而這個年齡正好是純真世界與復雜社會慢慢產生摩擦的一個階段,不愿主動融入學校的和家庭。逐漸遠離周圍的世界,蜷縮進自己的思想世界里,開始探索自己和成人的世界、活著的意義、明天在哪里、愛在哪里、自己是誰這樣的成長困惑,努力掙扎著想要破殼而出。

作為一個僅十五歲的小女孩,迪倫的世界就好像一張無情的網,網線密而有力,緊緊地束縛住她的靈魂,她孤立無援,厭倦與痛恨這些命令。終于她開始有勇氣逃學,反抗母親,逃避她所厭惡的一切,此刻她不再受任何物質和社會的約束,想要立即滿足自己見到父親的個人需要。此時“本我”終于嶄露頭角。

迪倫的本我在尋找什么呢?她十余年來缺少的是什么呢?是愛。她想要生活中給她帶來溫暖、安全感和生活勇氣的愛的滋養。“本我”是人格結構中原始的部分,最直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其組成部分。“本我”的需求更多的折射了一個人最為原始的生活需求。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中,認為這種"本我"是追尋快樂的,是避免痛苦的,是無意識、無計劃的。迪倫初始的狀態正是本我的狀態,靈魂成長中也處于一種空白期。

02.迪倫的“自我”,學會了堅強面對死亡、接受現實與遵循原則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和現實世界相聯系,遵循著現實原則。“自我”是用來約束“本我”的,是人類特有的自我探尋的開始。自我的目的是阻止本我的沖動,在考慮現實情境的情況下滿足個人需求。

火車上的交通事故使迪倫成為唯一一位不幸的人,她瞬間陷入了死寂和黑暗,掙扎著醒來的她不知道自己已然死去,艱難地爬出火車。此時迪倫看到了一個人,也就是那個要帶她到另一個世界的人,不過這次帶走的是她的靈魂,這個人就是迪倫的擺渡人——崔斯坦。

崔斯坦作為一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迪倫是小心翼翼的,她并不知道崔斯坦的身份,卻沒有違逆他的意思,盡管心中有各種疑問,也不敢表現出來,此時的迪倫,開始被“自我”束縛。

經過了漫無邊際的荒原跋涉,尋找一個又一個安全屋,躲過一次又一次的魔鬼追擊。在崔斯坦的耐心幫助和保護中,迪倫慢慢學會接受現實,勇敢地接受了自己并不是火車上唯一的幸存者,而是唯一的罹難者,此刻的她已經死亡,這一路奔波是為了送她到達天堂,送她的崔斯坦正是她的擺渡人。

面對死亡,她沒有預想中的痛苦宣泄,只是很冷靜地點點頭,輕嘆一聲,淡然一笑。這個被“自我”約束的少女,一如既往地默默接受,似乎看不出什么悲傷,甚至連一絲絲恐懼都沒有,仍然按部就班拖著自己疲憊的身體繼續跟著崔斯坦走。此刻“自我”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真正將“自我”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是當迪倫愛上崔斯坦開始。愛上崔斯坦的迪倫并沒有不顧一切、不講方法的瘋狂執著于愛情,而是恪守荒原的一切規則,拼盡氣力與智慧,努力地回到了崔斯坦的身邊,有目的、有計劃地追求著屬于自己的愛情。

“自我”是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間,“自我”是迪倫后天形成的,是她對自身和社會理性的認識。自我讓迪倫正視現實,按照常識和邏輯行事,接受現實與遵循原則,同時壓抑了“本我”的種種沖動和欲望以進行“自我”保存。

03.迪倫實現人生的“超我”價值,把握自己的命運并擺渡他人的人生

弗洛伊德說,超我是一種自我評判的態度!它要比“自我”更具有權威性,就像約束“本我”沖動的“道德、司法部門”!

“超我”處于最高層次,它代表道德方面的需求,也由“道德原則”來支配,它不再關注快樂和現實,而是一味地追求完美。

迪倫在崔斯坦的保護下終于到達“家”——天堂,傳說中最美麗的地方。崔斯坦走后,迪倫對他的想念瘋長,而此時“超我”正大光明地“站”了出來,迪倫終于開始正視“超我”,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認識到自己的欲望——對崔斯坦的愛。對她而言沒有崔斯坦陪伴的天堂只不過是一座散發虛幻光芒的荒涼城堡而已。

可是,如果沒有崔斯坦的保護再次回到荒原,她很可能會徹底的魂飛魄散。但此刻她只想滿足“超我”,想為自己的愛活一次。她不再向往天堂的美好,而是傾聽自己心底的聲音,她渴望崔斯坦的微笑、陪伴與愛。

迪倫不顧自己的靈魂會魂飛魄散的危險,不顧有可能會永遠進入萬劫不復的地獄,依然從天堂回到荒原尋找崔斯坦。她歷經千難萬險,克服重重困難,終于與崔斯坦在荒原再次相遇。處于“超我”階段的迪倫,變得更加勇敢、更加堅強、目標明確、更加清楚自己的渴望,她完全找回了自我。

找到崔斯坦后,二人終于決定要再次穿過靈魂的荒原,回到此岸時,崔斯坦的信心是不足的,相比于迪倫的勇敢,此時的崔斯坦卻顯得怯懦,猶豫。于是迪倫充當了崔斯坦的擺渡人,用人性所擁有的愛把他擺渡到人間。她打破了上帝規定的一切清規戒律,勇敢地挑戰一切不可能!對愛的堅信、必勝的信念、樂觀的態度、不顧一切的精神讓一切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這種由被擺渡到返擺渡的過程,見證了迪倫在心智上的更高層次的超越,“超我”的迪倫不斷鼓勵著崔斯坦打破規則,勇敢挑戰未知的空間。這時候迪倫強大的超我再也不允許本我和自我過分地掌控人格。

如果將本我概括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則是"我應該要"。愛情的力量,使迪倫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使她戰勝了“本我”的限制,戰勝了“自我”的自我放縱,充分發揮了“超我”的調節作用,使這三種力量既相互補充又相互對立,達到完美的和諧狀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