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在喊"要做最好的自己",但卻很少去思考什么才是“最好”的自己。又或者說:什么才是做自己?
個人認為,所謂的做自己,不過就是按照自己想的去做罷了,這里有個前提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前提是你要"先有想法"。
人的行為有兩種,一種是執行力的行為,一種是注意力的行為。
執行力的行為就是按照別人傳遞的步驟或者方法去執行,在很多團隊中所謂的執行力就是行為一致的去執行某個目標。
另一種行為就是注意力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同于執行力,每個外界過來的信息輸入后要經過大腦處理,按照自己的思維邏輯去優化執行。
從具象視角來看,做自己更多是調用個人注意力,每個人能夠通過自己思考的行為去踐行,這便是自己意識中的"做自己"。
執行力和注意力共性就是最終都是在執行,差異就是注意力必須有加工過程,而執行力卻很少或者就沒有加工過程。
記得在之前工作的時候,對于市場機會點,公司都會下發一個checklist,每個人都直接按照這個機會去執行挖掘機會就行了。這便是執行力,直接根據別人的成果去就行了。
而注意力則不同,通過自己的思考,要重新定義翻譯成自己的一個目標,要么是對于輸入信息或事物的優化能力,要么是學習新的問題解決能力,一個是能力增長,一個是能力膨脹。
執行力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避坑能力,遇到未知問題就無法用別人傳遞給自己的執行信息有效解決,因此做自己就是要多想一層,尋找存在的存在,為啥要這樣做,我能夠為這個事情提供哪些幫助,如果不能提供,那么自己就要習得能力,后續碰到就可以優化了,這樣才算是做自己。
做一個真正對輸入有加工能力的自己。而不僅僅是標準化的執行。
之前就說過,每個人的核心就是加工能力,對于輸入的信息通過自己的加工能力,輸出不一樣的剛需價值。只有這樣自己才有溢價,所謂的“做”最好或者更高的自己,不過如此,不過就是通過加工,使得經過自己的事物都變得與眾不同,更加剛需,形成自己更強烈的被需要能力。
遇到問題就是機會,問題輸入,加工,問題有效解決,這便是做自己的核心,自己也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才是做更好的自己了。畢竟是否更好,不是通過自己來判斷,而是通過被需要的對方判斷的,被需要更強烈,說明自己在變的“更”好,這所謂的更好不過是自己把自己做成了更剛需+稀缺的能力罷了。
回到開始,"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要先想清楚自己具備解決什么問題的能力,或者希望自己具備什么能力,主動去把自己這個能力習得了,形成被需要的剛需機會,才有機會做好自己,這一切的前提,先要從執行力切換到先注意力再執行力,開啟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刻意練習,真正讓自己輸入輸出之間做的更加剛需和稀缺。
今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