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習慣性總結
2017年過半的時候,還滿懷信心地展望了一下未來,誰曾想到,又三個月過去了,生活節奏和規律已經完全兩個模樣,我能想到過去的我會鄙視如今的自己,然而我卻無法預測,將來的我會怎樣評價這段日子。
我確實沒想到“事務性”工作是多么地讓人心力憔悴,如果把大腦比作CPU的話,短時記憶就是緩存,事務性工作就是不斷的寫入、掛起、寫入、清除進程。沒錯,機械的、重復的、按部就班的在一條既定軌道上,就像讀碟機上的機針在重復的音軌上只能播放單調的聲音,工作缺乏快樂歡快的旋律,也沒有波瀾壯闊的序曲,有的僅僅是對內存的不斷爭搶,對時間的不斷擠壓,直到緩存的垃圾拖慢了系統,積攢的病毒破壞了硬盤,這系統才會停下來罷。
以前聽過一個笑話,說一個人去應聘,面試者要查看他的學歷證明,那人說,都什么年代了,那些寫在紙上的東西有什么用,要看真才實學啊,面試結束了,考官讓他離開,應聘者說,我到底合格了沒有,考官說,合格了,我口頭告訴你,但是不能給你任何書面證明。那人悻悻地離開了。
人類自從發明文字記錄以來,可以說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口口相傳的模糊和失真,文字可以固定下來很多東西,而官方的文字更是如此。所以,政府機關靠著低效卻無比復雜嚴格的文字辦公系統一直持續到今天。很多臨時的話語形成書面文字以后,就具有了不可思議的力量。
盡管如此,也產生了另外的問題,那就是所謂的以文辦公,把事情的大部分工作和精力,落實到了文字上,對事實的關注逐漸被漂亮的文字取代,我想起雷鋒同志說過,少說漂亮話。卻也無可奈何,只能依然在文山會海里尋找救贖的道路。
2.未完成的兩本書
一本是取全英文的Option B,另一本是《自下而上》。
兩本書的閱讀進度,都只是可憐的30%。
所以這里只能就讀過的部分做一討論。
OptionB是在英文悅讀的公眾號上看見的,里面的一篇也是讀書筆記,寫的非常好,我當時對這本書就很感興趣,直到九月中旬才下載到一個比較不錯的版本,開始閱讀的,生詞非常少,作者就是用平實的語言在講一些道理,很厲害的一本書。
在感悟獲得上,最重要的就是作者說到的我們面臨困難或者挫折的三個錯覺,第一個是自罪,第二個是持續感,第三個是泛化,這些是我自己的翻譯。所謂自罪,就是首先覺得當前的困境或者不順是自己的錯,是自己造成了當前的局面,所謂的持續感,是覺得這樣的狀態將會持續很久,很可能是一輩子,所謂泛化,是覺得困境會影響到自己全部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會開始不順利。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碰到困難確實都會產生這三種想法呢,想辦法跳出這三種想法才是最重要的,作者厲害的一個觀點是,對于困難我們有三種選擇,逃避,回到從前和在困難中成長。作者認為,第三種選擇才是最正確的,因為生活會逐漸讓我們了解到,前兩種選擇都無法讓自己的生活好起來。
第二本書叫《自下而上》,最近在羅輯思維上看到過,在一些公眾號上也看到了,所以就拿來讀讀,沒錯,的確是那種可以更新你的思路的書。
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很容易變成一種機械的、設計論一樣的觀點,卻忽視了自然演化中、歷史進程中不帶有任何目的的變化,我們習慣了思考因果,目的,總是在想它有什么用,其實很多時候這種強烈的想去解釋的愿望,讓我們忽視了很多其他的可能性。
作者舉例說明這個道理,可以說是從生物,法律,道德等等各個方面給我們展示了自下而上的力量是多么強大。
舉例來說,人類基因組當中很多沒有編碼功能的基因,以前叫無用基因,后來科學家說,不是無用,是沒有找到作用,但是《自私的基因》里面說,人不過是基因的載體,在基因看來,他們只是要把自己的序列傳下去,那些“無用”的基因其實是用自己的辦法搭了順風車而已,它們做到了讓自己把序列保留下去這個目的,而這個目的對人類而言就是毫無意義的了,所以基因是自私的。
我想起以前的一個討論,一個滿是自私的人類的社會最終會走向滅亡么,答案是否定的,這個社會自己會調節自己,我想這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力量吧,試錯,果然是最基本的一種進化方式了。
3.后記
晚上看了日本的動漫MIND GAME,腦洞驚奇,感慨很多,但是突然覺得,那種想要離開鯨魚肚子的狀態和自己好像,掙扎,痛苦,然后樂觀,找事情做,最后想出去還是需要聽從內心的感受,堅持自己的信念,還有就是,要不斷的克服面對困難的三個錯覺,改變的力量也可以自下而上,這也給我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