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正月十四,按照我們這邊的習俗,今天是“過大年”,除夕晚上也就是“過小年”。我不知道這樣的劃分依據是什么,但是我們這里的人都把這些日子看得很重要。小時候爺爺告訴我,一年可以分為上元、中元、下元三個階段,上元正是正月十四,中元是七月十四,下元就是除夕的那一天。因此這幾個“節日”我們都是很隆重的對待的,這一天父輩們會買很多草紙折成約定俗成的形狀,然后用毛筆在上面寫上一些類似于獻給哪一位祖先的字,具體的寫法我已經不記得了,小時候看著爺爺寫,他會給我介紹介紹,后來爺爺去世,爸爸經手時通常我們都不知道他是幾時寫完的。要做很多上得了桌面的菜肴,并且在做菜時做菜的人不能先嘗那些菜,即使是怕自己鹽放不夠也要等到給祖先們敬獻完了之后才能再做修正。除夕和正月十四都要去山上給逝去的親人們上墳,七月十四我們稱之為“月半”,不用去山上上墳,但是也要在家里好酒好菜敬獻祖先。爺爺說,到了七月十四“月半”的時候,一年就過去了一半了。小時候都很期待著過這些節日,但是長大后由于國家法定節日的緣故,常常在“月半”的時候我們都要上課或者工作,家里剩下的人不多,就越來越淡了。
? ? ?昨晚一大家子人在微信群里閑聊的時候,有人問了一句明天晚上怎么過,于是就大家都爭相著回答,有人說打麻將,有人說“追黃雀”。我突然被這個詞引入了無邊的回憶里,“正月十四追黃雀”,這是我們小時候無比期待和歡欣一項活動。
? ? ?正月十四這一天,在小時候的我們看來,是比除夕夜還好玩的日子。生活在農村,難免要種些莊稼,即使不種玉米水稻,日常蔬菜總也是要種一些的,類似黃瓜、南瓜、青菜等等。聽說以前大人們經常苦惱的一件事就是,自家菜園里種的黃瓜,往往還是剛結成果實的時候,就被山里的黃雀吃了。因此不知是從哪一輩開始,就流行開了“追黃雀”這一活動。在正月十四這一天晚上,各家各戶的小孩舉著一串串從竹林里串來的竹子脫落的殼,用火點著,在自家的菜園子里“追黃雀”,嘴里大聲喊著“黃雀,黃雀,去吃別人家的黃瓜牛兒(方言:就是剛結成果實的黃瓜)”。小時候我們總是把這一天當成盛大的節日來準備的,早在除夕剛過,小孩子們就會獨自或者三五成群到竹林里去,去撿很多竹子脫落的殼回來,然后把一根棍子的頭削尖,把那些殼串在上面。串得越多的小孩,總有一種不可言喻的自豪感,因為串得多,就燒得久,當別人的燒完時都會十分羨慕。那時候我們總是早早的就準備好了,只盼著吃了過年飯趕緊天黑,天黑了就迫不及待地叫上伙伴們,開始往我們的菜園子里風風火火跑去。在農村,一大家人幾兄弟,菜地往往都是挨在一起的。因此在那條路過我們那里的公路還沒修通之前,我們都是在幾家的菜園子的路上“追黃雀的”,后來修了公路,晚上過路車少,我們就在公路上追。公路寬闊又長,可以盡興地玩一把。只是比較孩子氣的是,我們通常都是天一黑就去“追黃雀”,而等我們剛追完回到家中的時候,住在我們上面一塊的小孩子們,又風風火火開始了他們的活動,而他們就往我們下面這里追。大人們看在眼里,總忍不住笑我們,“你們剛把黃雀追上去他們又給你們追回來了,白忙活了!”總之,這樣一種活動在大人們看來根本無關緊要,大冬天的,連一只鳥都沒有,哪存在什么追到哪里去的道理。但是孩子們樂此不疲。后來長大了,就沒有心思去琢磨那些玩意兒,因為一旦有點時間都會被大人逼在家里寫作業,小伙伴們也各自忙起了各自的事情,這樣一個充滿童趣的活動就只存在在談論和回憶里了。現在的小孩子沒有我們那時候好(hào)玩,一個個走到哪里都是低頭看著手機玩各種游戲,連門都不愿意出了。而且,現在公路上車多人多,大人不放心也是一個原因。
? ? ?而現在,正是很想去回味這些活動的人們,卻被困在工作崗位上,不知何時才能再一次體驗一番兒時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