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問題,不單是教育部門的事。許多關心教育問題的人都在思考,思考的重點多在教育體制上。也把中國教育與美國教育反復比較,希望中國學校實行美國學校的教育方法。我做過學生,當過家長,也曾有過教師經歷,對目前的教育問題也有些想法。
我的看法是:教育以及其他方面出現的社會問題,是經濟體制轉型時期的伴生物,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出現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教育崗位,就在報紙上看到過日本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名優學校,如何不惜血本跨過獨木橋。九十年代初我們的計劃生育工作運行維艱時,我也在報紙上看到有些國家人口下降,國家通過利益激勵老百姓多生育。接觸臺灣歸國探親的同胞,也曾聽他說過撫養孩子成本過高,臺灣人不想多要孩子,臺灣政府如何加大補貼。如此等等,都是例證。
國家如今實行市場經濟體制,與計劃經濟有著很大區別,市場經濟可以全面調動人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經濟較快發展。競爭是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特征,競爭的目的是利益。然而競爭必有勝負,勝者沒功夫喜悅,隨時懼怕失敗,越發努力;敗者必須加倍付出,祈望成功。于是,社會在躁動,人心在躁動。
教育實行市場化以后,私立學校陸續出現,成星羅棋布狀態,公立學校的優勢受到沖擊,為了立于不敗之地,于是重組、擴大、升級,爭當名校 ,搶占生源。接著,大學出了211與985,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有些用人單位打出非211與985類名校畢業生不予錄用。此情此景,令家長們心里極度恐慌,忙不迭開始參與揠苗助長。
(二)中小學教育的自身問題。教育的本質意義是健康成長。我們的教育方針也規定要德智體全面發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校把提高升學率作為主攻方向。教學以灌輸為主,重在擴大作業量與各種練習。學生只是被動應付,并非主動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對提高學生的求知興趣和實際能力,有害無益。
以初高中語文教學為例:為語文教材編寫的教學參考用書,細致入微。教師把參考用書內容抄在備課筆記上,上課時按抄寫的內容灌輸下去。致于學生聽了沒有,懂了沒有,認同了沒有,無關緊要,只要完成練習即可,反正考試也在那些范圍里。
實際上小學階段已經完成識字、組詞造句與語法基礎教學,中學階段的所有課文學生是可以自學的,無需老師作些無用分析。“這幾句話什么意思,那幾句話表達什么思想。”有意思嗎?準確嗎?學者、哲學家周國平在文章里曾經說了這樣一件事:他的一篇文章被選在中學語文課本里。他女兒正好學了這篇文章,把試卷拿回家讓她父親做他文章的相關試題。做好后,她女兒對一下標準答案,作者自己居然是錯的 。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語文教學涉及德育、審美、哲學、對人生和社會的認知等各方面知識。如果把語文教學改成閱讀與寫作,擴大閱讀量,寫作與閱讀內容相結合,讓學生自主選題。教師重在對寫作進行評講,考試也只考寫作,這樣反而有利于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對提高學生的能力會有更大幫助。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的影響關系孩子的一生,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母親。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 ,就在注視、傾聽、模仿大人的語言舉止。學齡前的兒童正是學習語言,認知世界的階段,求知欲、好奇心特別強烈,這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許多母親忽略了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和教育作用,把精力放在如何使孩子吃得最好,穿得最漂亮上。
我見過愛打麻將的母親,見過吵吵嚷嚷、開口必帶臟話的母親,也見過教孩子玩手機的母親。當然,講求吃穿打扮,瘋狂購物的母親也不少。如此等等,不勝枚舉。可惜,任勞任怨,勤儉持家的母親,現在是不多見了。孩子入學以后,包攬孩子的一切生活事務,甘心當孩子的仆從與奴隸,祈望孩子盡快超越他人,進入名校的家長更多。
棒打出孝子,人生嚼得菜根香則百事可為,既是社會經驗的總結,也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可見人生是需要磨礪的,受點困苦并非壞事。被過分溺愛的孩子成年后很難融入社會,比較自私,對父母自然也毫無孝心可盡。誠然,家庭是人生教育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關系到家庭,直接關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發展的后繼人才。
但是,家長特別是母親的素質令人堪憂。所謂“窮人培養出富二代”都是這些母親的功勞。如果我有能力辦學校,一定辦個專門培養現代淑女的學校,為社會多一些好母親做好儲備。如果我有能力辦培訓班,一定招收愿意入學的在職母親,幫她們增長知識與改變觀念。其實這些,各級婦聯組織是可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