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那1%的天賦,堅持還有沒有意義?

遠方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通俗點說就是: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然后,堅定不移的奮斗;最后,達到忘我的狀態。世間但凡成大事者,都會有這樣的頓悟。

然而,蕓蕓眾生,大多都在前兩種境界徘徊不定,要么找不到自己的目標,要么不能夠堅持下去。


01

別再為你的不努力找借口了

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的人,往往越容易成功。但大多數人一旦遇到挫折,第一反應就是自己不夠聰明、能力達不到要求,于是選擇避開困難,讓有能力的人去做。

這樣的結果就是:自己與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被淘汰出局。

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社會上20%的人擁有80%的財富。

努力

一個網友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我高中時期學習很差勁,曾一度懷疑自己的智商,高考也只考了個二本。到了大學以后,生活學習都變得非常自由,我反而對學習有了極大的興趣,年年都能拿到國獎。畢業時選擇了專升本,一路求學成為了名校的研究生,目前正在準備出國讀博。

我并沒有比別人更聰明,也沒有像成功學書中所寫的那樣每天凌晨五點就起床學習,我唯一做的就是比別人更加堅持。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二學年面臨著英語四級考試,我們同寢室四個男生約好早起背單詞,剛開始大家興致勃勃,可是三個星期過去,就倒下了兩個人,一個月過去,就只剩下我一個人了。

或許我就是因為這份堅持,才能夠走到最后吧。

于大多數人而言,決定個人差異的不在先天的差距,而在后天的努力程度,就像馬拉松比賽,誰能堅持到最后誰就會勝利。所以,別再為你的不努力找借口了。


02

讀懂BAT:成功不僅是運氣,更多的是堅持

1987年,李彥宏以陽泉市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圖書情報專業。

入學兩年,他越發覺得圖書情報學的課程枯燥乏味,自己需要盡快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在他看來,出國留學是很好的出路。

一旦下定決心,就不會改變,直到把它做好。

于是,從大三開始,他便買來托福、GRE等教材自學,過著“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目標是留學美國,專業是計算機。

1991年,李彥宏收到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的錄取通知書。

在布法羅留學期間,他白天上課,晚上補習英語,編寫程序,經常忙碌到凌晨兩點,經歷了中國留學生初來乍到的所有困苦。

天道酬勤,不只是說說而已。始終如一的堅持,刻苦勤奮的學習,使得他的專業技能得到飛速進步。而后,順利進入日本松下實習。

1994年,李彥宏進入華爾街道·瓊斯子公司做高級顧問。

1997年,離開華爾街,前往硅谷著名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公司。

從北大到布法羅,從華爾街到硅谷,李彥宏在海外8年的積累,為他日后創建百度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1999年,李彥宏回國,在北大資源賓館租了兩間房,連同1個財會人員、5個技術人員,以及合作伙伴徐勇,一共8個人,開始創建百度公司。

2005年,百度成功上市。

一路走來,順風順水,當機遇來臨時,李彥宏不失時機地把握住了。他的成功絕非偶然,在美國工作最得意之時,毅然放棄豐厚的待遇和期權,回國從0開始,這樣的魄力和高瞻遠矚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BAT三巨頭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成功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同樣的事情也體現在另外兩個人身上。

馬云在創建阿里巴巴之前就已經有了8年的創業經驗,積累了大量的成敗經驗、市場認知、股東糾紛、團隊管理,以及當時稀缺的互聯網實戰經驗。

1993年,馬化騰從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進入深圳潤迅通訊發展有限公司,做編程工程師,專注于尋呼機軟件的開發,實用軟件的概念使他從中盈利不菲。但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是來自股市,曾一度將10萬元炒制70萬元,這為他后來的創業打下了基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你以為是靠運氣成功的人,背后卻有你看不到的血淚故事、慘痛教訓。

BAT的每一位創始人都具有開創先河的精神,他們創業背后的艱辛與汗水遠不是這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們都有一顆持之以恒的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