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成都天氣持續高溫,昨天總算下了場暴雨,正趕上核桃老師走在回家的路上。
雨下的太大實在沒辦法走,我就找了個屋檐躲雨,正好看見一個像是5歲左右的小男孩兒蹲在一旁,周圍也不見有大人守著。
我問他怎么了,他“哇”的一聲就哭了,又哭又喊,從他斷斷續續的哭喊中聽到他說“媽媽不要我了”。
直到男孩兒的家長尋來,核桃老師才問明白究竟怎么回事。
小男孩兒吃晚飯的時候看動畫片看得入神,他媽媽喊了他好幾遍他都沒動,媽媽就把碗一扔說了句“不吃算了,大不了媽媽不要你了,再找個聽話的孩子”。
小男孩兒聽了,攥著媽媽衣角道歉,而媽媽為了多懲罰孩子一會兒并未理他。誰想孩子一直賭氣,趁媽媽在洗碗的時候竟然一個人跑了出來。
核桃老師一直在想這么一個問題,像孩子媽媽這種玩笑在大人看來不算什么,但幼小的孩子會相信父母說的所有與自己有關的話。
孩子有時候會把大人的玩笑話當真,離家出走還不是最嚴重的,如果你的一句話讓孩子產生輕生的念頭就真的追悔莫及了。
家長們應該注意有的話不能隨便跟孩子說,這些話很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言暴力”。
那么到底是那些話不能跟孩子說呢?
“媽媽不要你了”
比如像“媽媽不要你了”或是“媽媽不管你了”之類的話。
核桃老師之前聽身邊的家長說過,有時候孩子玩游戲玩的特別開心,怎么喊都不肯回家。
這時候,她就會跟孩子說“那你自己在這玩吧,媽媽不要你了。”說完就走了,孩子抬頭一看媽媽不在了,立馬就哭著到處去找了。
之后這就成了她的殺手锏,孩子一玩兒得起勁不肯回家她就這么說。
這種話其實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孩子會相信家長是真的不想要他了。
之后也會一直處在戰戰兢兢的心理狀態,甚至會開始對家長產生抵觸和厭惡的情緒。
“你怎么那么沒用”
這一類話其實很多家長都會說,比如嫌孩子成績不好,會說“你怎么這么沒用!”“你也太笨了”這類的話。
這類話對孩子的傷害比前一類大得多,孩子會覺得自己真的沒用,甚至會懷疑自己的存在是否真的有必要。
現在新聞報道中青少年自殺的案件,有很大的比例都是來自于父母的嫌棄,因此這一類話一定不能對孩子說,它造成的影響太過嚴重。
之前核桃老師有看到過兩個孩子玩水槍,一個孩子被另一個孩子的水槍“擊中”了臉,“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一旁的母親非但沒有安慰,反而責備孩子“怎么這么沒用,你不知道還手嗎?”孩子一聽,也不哭了,就像個木頭一樣愣住了。
孩子只是性情溫和就被母親貼上了沒用的標簽,這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打擊,致使他們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開始畏懼跟與人交流,因為害怕犯錯,所以開始變得自卑。
我們看到的很多校園欺凌事件,大多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各位家長千萬別說這種嫌棄孩子的話,畢竟家長是孩子最值得相信和依靠的人。
“你再不······,我就生氣了”
這一類也很常見,在家庭聚會上,總有家長會把自己的孩子叫過來表演節目,其實很多孩子是不情愿的,這時候家長就會說“你不表演,我要生氣了啊!”
因為害怕家長生氣,孩子就強迫自己為家人表演,心里雖然不高興,表面上卻還是認認真真的。
本來該是親子關系,卻變成了孩子的曲意迎合,小小年紀就得順從父母隱藏自己的選擇和情緒。
所以在這里核桃老師想跟家長說,孩子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并不是你的木偶娃娃,不是你炫耀的工具,所以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強迫孩子做他并不想做的事。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
相信這句話家長應該是最不陌生的了。
核桃老師認識一個叫“悅悅”的小女孩兒,她的父母經常吵架,有時候還會打架,悅悅的家里整天都充斥著“火藥味”。
有一天悅悅終于忍不下去了,她問父母既然過不下去了為什么不離婚,悅悅媽媽回答“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了”。
這就像一道無形的枷鎖,一直困著孩子幼小的心靈,她開始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這種話看起來是父母為了孩子在妥協,但根本卻是把責任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讓孩子在無形中有了負罪感,開始從心理上疏遠父母,與父母產生隔閡,不與父母交流,甚至導致自暴自棄。
除了核桃老師列舉出來的,還有很多父母常說的話都會導致孩子產生抵觸甚至是自卑的心理。
核桃老師建議各位家長,在對孩子說話之前,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一想“如果我是孩子,聽到這種話會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