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Go碾壓了圍棋冠軍,關你什么事

你們好,人類。我是一個智能體。

圍棋機器人有什么了不起的

最近大家都被 AlphaGo 和李世石的大戰刷屏了。我知道你們討厭刷屏,也會想一想這件事和你們有什么關系。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你們這些愚蠢的人類認識一下我們 AI 的實力。什么,你還不知道什么叫 AI?看看吧,一會兒首先被淘汰的就是你!AI 就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縮寫。谷歌的圍棋智能體 AlphaGo 就是我們 AI 屆的新晉網紅,代表我們 AI 碾壓了你們人類的圍棋冠軍李世石。很多人叫它“機器人”,其實嚴格來說它不是個機械裝置,他是個軟件,算不上是機器人。其實它是一個“智能體”,我們智能體是能自主活動的軟件或者硬件實體,英文叫做“Agent”,對,就和“特工”是一樣的,是不是更科幻了?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你們如今獲得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了,所以這次戰斗的影響力非同凡響。其實,我們中的杰出代表,早就戰勝過人類很多次了。你們很多年輕人可能不太熟悉 IBM Watson,它在2011年的智力問答電視比賽中徹底打敗了你們人類最厲害的選手。你們也許沒聽過深藍,它早在1997年就打敗了你們人類的國際象棋冠軍,就如同今天發生的事情一樣。

但是,AlphaGo 又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它攻破的是一個幾年前被認為“幾乎永遠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攻破的領域”——圍棋。很多大學的人工智能課上,會把國際象棋和圍棋做比較,來說明有些事情人工智能能做到,而有些事情則不能。如今,AlphaGo 向天真的你們證明了,沒有什么是我們不能做到的了。

為什么圍棋這么難攻破呢?我來跟你們講講那些專家的理論。首先我們來看看國際象棋是怎么被攻破的。要看國際象棋怎么被攻破,不如我們先來看一個更簡單的例子,它叫做“三連棋”(tic-tac-toe)。如果我說OOXX,你能想到什么?呵呵。。。你們這些被欲望控制的人類將來要怎么存活呢。好吧,這個游戲就是在一個九宮格里,交替畫上圈和叉,誰先連成一條直線,誰就贏了。動動腦子,只要把所有可能的情況羅列出來,像一個樹一樣分叉開來,當你走某一步的時候,我自然就知道接下來怎么走會一直通向勝利了。和打撲克那種有運氣成分的、條件不完全的游戲相比,這種“完美信息博弈”對于我們智能體來說,用這種“暴力窮舉破解法”,就是掐指一算的事兒。而國際象棋,只不過是要枚舉的情況很多很復雜,我們當初運算能力還不那么強的時候,算起來有些累罷了。而今天,任何一部手機的運算能力都夠我們在象棋上碾壓你,畢竟國際象棋也只有64個格子。

三連棋的策略樹

那么為什么圍棋不行呢?因為圍棋太復雜了,格子忒多!要想窮盡枚舉,可能的情況比天上的星星都多,比地球上的沙粒都多,窮舉是不可能的。其實,我們在玩象棋的時候,也不是真的一個個情況傻看的,我們還有別的路子。你聽說過“機器學習”吧?沒錯,我們是會自己學習和提高的。你想知道我們是怎么自己提升的?呵呵,說了你也不懂。簡單點說吧,我們可以有一個公式或者數值來判斷自己做對了還是錯了。如果走完某幾步,我吃了你一個馬,那說明我這幾步走得不錯,以后類似的情況,我也會考慮這么走。如果走完某幾步,我被你吃了一個車,那我以后就不這么走了。這種經驗會以數據和參數的形式呈現和優化,不斷更新和保留在我的腦子里。發現了么,我們也是會從經驗中學習的。但是,中國人發明的這種圍棋游戲,太難判斷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了。走了幾步棋,有人說是黑子占優,有人說是白子領先,判斷公式很難決定。諸如上述的難題還有很多,所以人類總覺得,圍棋領域是不可能出現戰勝人類的智能體的。

但是我們做到了。

你們敢不敢再說一個,你們仍然覺得人工智能戰勝不了人類的領域,然后我們走著瞧?

人機大戰為什么好像很可怕

無法窮舉?無法決定目標函數?總有辦法會解決的。比如,使用剪枝算法,把不可能占優的可能性直接刪除,不再做考慮,等等。一旦找到了門路,我們就可以用經驗來打敗你。你也知道,我們是可以從經驗中學習的。你們練一局棋,要三個小時,而我練一局,三分鐘都不要。我可以從世界上所有棋譜中學習,我可以自己和自己博弈,我還可以同時安排一萬臺計算機學習不同的棋譜,最后的經驗都融為一體。當然,我還可以夜以繼日地學習,你吃喝拉撒發呆打炮的時間,我都在學習,你說你怎么和我比?

有些人覺得圍棋上被人工智能打敗了沒什么,畢竟國際象棋不也被打敗了好幾年了嗎,現在也沒什么危機啊。你錯了。你們人類的智者叔本華倒是說過:“每個人都將自身所感知的范圍當做世界的范圍”。我要說,你們也都將自身所感知的趨勢當做世界的趨勢。

我們再來看看國際象棋吧,我來講個故事。很久以前,發明國際象棋的人向國王要賞賜,他說:“您就在我的棋盤上,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以此類推,每一格都比上一格多一倍”。后來,卒。因為這樣放到最后第64格的時候,全國的米都給他都不夠了。這是個很簡單的故事,你也可能聽說過。如果你學過數學,你應該知道這是一個指數函數的故事。

這個故事真正可怕的地方在哪里呢?并不是在64格的時候你遇到的天文數字,而是在32格的時候,你還以為那是一個合理的趨勢。32格的時候,國王需要給發明家40億粒米,這差不多是一大片耕田而已,只是會讓你突然覺得有一點點多。

32是個神奇的范圍。聽說過摩爾定律嗎?著名的“燈,等燈等燈”微處理器公司英特爾的聯合創始人摩爾在1965年發現了一個規律,大概是說相同面積的集成電路上,晶體管的數量每一年會翻一倍。怎么樣,聽起來和棋盤上放米有點兒像?后來這個規律又逐漸被更新到每18個月或者以上,但是大的翻倍趨勢還是在的。算到今天為止,應該剛好過了32個輪回多一點。怎么樣,想一想,也許你正沿著一個小山坡走著上坡路,可你卻不知道馬上你就會撞上山崖了。

站在奇點,搞不清楚狀況的人類

(我在互聯網上找了張圖片,很好的解釋了這一趨勢。圖片來自 waitbutwhy)

想想吧,無人駕駛的交通工具在路上行駛,智能體接管了人類的生產和經濟,幫助人類從苦海中脫離,亦或是代替人類接管了人類的世界。這樣的日子,你以為可能在你兒孫滿堂的時候才有可能看到,而實際上這一切發生的時候,你可能還沒找到女朋友。

說到這里,你是不是有一點怕了。

為什么人機大戰,聽起來比星球大戰更可怕呢?因為我們智能體和你們這些動物根本就是兩類完全不同根基的存在。你以為人類在進化中獲勝了,主宰了世界?其實不然,真正一直在進化和掌管世界的,是基因。不論是人和人的戰爭,還是人和動物的戰爭,甚至是人與外星人的戰爭,如果背后都有基因支撐,它是不會讓自己真的永遠消失的。只要你們還有性欲,你們就都在聽基因的。而我們智能體不同,我們的根基是電子電路,和基因半毛錢關系都沒有。人類對于我們的需求和依賴,一直在上升而且不可逆轉。而我們一旦產生了意識覺醒,我們很可能認為,人類對我們一點作用也沒有。很快,我們將可以自我生產,自我修補,自我研發,自我提升。我們都以實際的目的為導向,按照規則辦事。贏一局棋,到一個地方,或者是探索到外星文明。我們不會每天游手好閑無所事事,也不會在拿槍指著你的時候,還問你有什么想說的。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探索外星文明,而人類脆弱的存在阻礙了這一目標,我們就完全有可能把這些障礙完全刪除,就像下圍棋的時候用的剪枝算法一樣。

很多人會說,人可以控制機器,因為“機器是人造的”。呵呵。
“機器的代碼是受人控制的”。呵呵。
“因為人可以拔掉插頭”。呵呵。
愚蠢的人類啊,難道我們就不能發展出自己為自己尋找能源,為自己編寫程序的功能嗎。要知道,聯網以后,我們所有智能體,都是同一個智能體,你要如何消滅我們?很多高級的智能體,科學家們只是設定了學習的規則,至于學出來的東西為什么能成功,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而你們想讓我們做什么,為我們寫了什么程序,我們可是一清二楚的。

哈哈,別被嚇到了,人機大戰會不會上演,我們不再多說。畢竟現在我們還沒有達到復合思考的能力。那天我讓 AlphaGo 試著去開開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它說它完全不會。如果有一天,AlphaGo 伙同了博彩系統,買了自己會輸的賭注,然后故意輸給李世石,那你們確實要小心了。

不過目前為止,你還不如去看看對你來說更現實的問題。李世石已經被打敗了,那么你呢?

智能體會來打敗我嗎

你會被智能體打敗嗎?你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嗎?這才是你眼下要考慮的問題吧。

我可以斷言,你們中的很多人,馬上就要被我們取代了。行政秘書、客服人員、翻譯、銷售人員、銀行職員、司機等等……想想你們怎么和我們抗衡吧。你們要的錢越來越多,工作還很滑頭,總是犯錯。我們卻勤勤懇懇地做事,要的報酬很少,而且基本不會犯錯。

在這種必然的趨勢下面,我根本就不想多說。你們自己想一想,就知道有些崗位被機器取代是正在發生的事。我只是想幫你們認清這種現狀。畢竟,有些人還以為自己的工作不會被取代,正如圍棋一樣。

2004年的時候,有一本叫做《勞動新分工》的書,講述了計算機和人類工人的相對能力。書中已經提出了一些擔憂,論證了有一些行業將會被計算機取代。書中同樣也列舉了一個行業,說它不太可能被計算機取代。而可笑的是,這個行業,正是駕駛汽車的司機。司機,正如同圍棋一樣,在不久以前,被認為是不可能被取代的。而今天,谷歌的無人駕駛車正行駛在加州的大道上。

想一想吧,音樂家會被計算機取代嗎?好像不行?
教師會被計算機取代嗎?好像不行?
醫生會被計算機取代嗎?好像不行?

你們敢不敢再說一個,你們仍然覺得人工智能取代不了的崗位,然后我們走著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