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龍,何老三,是我大學大班同學。
把我們上了的那所大學,有它獨特的性格基因,那就是較為自負的特立獨行。曾經,我們書生意氣以為自己屌炸天。但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青春歲月,還是毫不客氣的與我們漸行漸遠了。
那是我們的大學,但是它賦予我們的光環遠大于我們對它的摯愛,在別人恭維式的夸耀中我們沾沾自喜;那是我們的系和學院,可是除了聚會的推杯換盞之間,誰又曾注意過誰的經歷和遭遇。而玉龍,卻一直是那個坐在路邊鼓掌的孩子,觀之可親又總是無條件的為大家加油、而且,深愛母校。其實,大家也和他一樣,不是什么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只不過他的那份發自內心的關切是如此平靜和安詳,時間長了,成為了我們容易忽視卻安然受之的一種客觀習慣,說他是我們系忠實的守護者,當之無愧。
談起如今天各一方的同學,何老三如數家珍,誰一開始在哪兒讀的研,誰在某某年跳槽去了哪兒,誰和誰在一起聚會時發生了怎樣的故事等等等等。說起當年系里的家長里短,更是啰里啰嗦像個大媽,連男生宿舍里的貓是什么花色、廁所幾個蹲位他都了如指掌,系里十朵金花在寢室里的長幼排序,男生里只有他能說清楚,去年女生宿舍被拆除,他還專程去憑吊了一番。
我們系一共四個班。玉龍所在的一班,以學霸充斥著稱,曾被評為校先進班級。而二三到四班,都是些癩頭坐陣,尚學程度就有些不堪,若非何三哥,恐怕是一班會絕塵而去與剩下幾個班級斷了聯系。兼具一班品學兼優特質和其他班級無賴潑皮作風的,也只有何玉龍一人了,他就像一座橋梁,如前文所述,大家習慣了過他,不但一直沒有繳費,久而久之還要揩點兒油。
畢業之后,他完成了對同學主要據點深圳和北京的專程游歷,這和出差和探親的順便不同,何玉龍同學更像一位白馬使節,旨在推動同學之間的交流和相聚。苦心人天不負,終于畢業十五周年聚會人數過七十,這在工大各系之間也是極高的出席比率。
玉龍曾經說過,同學就是親人。這種一言以蔽之的精確論斷直接讓人把當今世界上兩種最典型非親社會關系:同學和同事作云泥分教。聚會時碰上上學時不太常接觸的同學,他像見了久別的遠親一樣高興,拉住手來噓寒問暖,來來來,微信加上,我掃你。
自微信風靡到普及,同學之間的聯絡變得方便許多。玉龍加大家微信完全是因為想念大家,他忙于給大家點贊和熱評,就常常在同學的朋友圈里晃蕩,哪怕沒有回應,他也一直堅持。我就坐在路邊鼓掌,你看不看見、聽不聽到沒有關系。這雖然有一種欠欠兒的趕腳,可是大家心里無一例外是暖暖的,誰不想被關注和呵護呢。玉龍竭力迎合同學們的喜好:足球?音樂?啤酒?葷笑話?都通吃。他應該是總是求助度娘來豐富自己,因為他怕自己和同學插不上話。不過碰上不講理的主兒,他也束手無策:夏老大蔣老三等人在他豪飲十瓶啤酒后依然窮追不舍,終于讓玉龍在公開場合不再喝酒,我們從這里也了解到了他的小小脾氣,那次星夜玉龍落荒而逃的段子一時在系里也傳為美談。要知道在我們這種男生占支配地位的院系,不喝酒還要參加聚會得承受多大的壓力,好在他鼓掌似乎更起勁兒了。
雖是工科男、外表又是東北糙漢,玉龍不乏才情。亦茶亦詩,這方面的功夫不亞于其現在所從事的造船職業。他的細膩和真誠更使他抱得美人歸,娶了一位美貌知性的教師,二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玉龍有一次在朋友圈回憶起當年初相識的種種細節,對愛人依戀之情躍然紙上,平淡懇切的描述和他與同學在一起時眉宇間之真情流露如出一轍。
玉龍的幸運數字是三。微信的頭像是大大的阿拉伯數字3、在宿舍也排行老三,他總是不厭其煩的講他和三的緣分,恨不得在屁股上紋上three。他微信的封面是校訓石,可見他對母校深沉的愛戀,他是我們系幾個主要的微信大群的創建者,名字也取得十分嚴謹考究,如“9523家族”,這是全系的、“9523兄弟”,只有男生、“9523總舵”,這是以他為主力的同學聚會總指揮部。此外,他也備受我們系女生的青睞,我們四班一知名仙姑喜歡他不得了,竟然要把他拉進我們班級的群,若非我班幾位長老覺得有失體統,事竟成已。
胸懷全系、心中百人。不置可否,我愿意將我們系更名為機電控制自動化及何玉龍系并向校方發倡議將22系變更為3系,只為何老三。近二十年過去了,我常能想起在畢業前夕,玉龍看見我情緒低落主動與我搭話談心的關切樣子,也清晰的記得上班后他給我打電話說我們都在哈爾濱要常聚聚的約定。現在想來,我們有負玉龍,他其實一直是坐在路邊為我們鼓掌的那個孩紙,請不要忽略他的掌聲。
從前慢,可是我們在那段流金歲月卻總是內心充滿焦慮。如今年過不惑的我們終于不再年輕,玉龍,我愿和你一起坐在工大步行街旁邊的路肩上,為我們系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如今在各行各業砥礪前行的同學們、為每一次相聚的感動、也為我們彼此,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