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
- “媽媽,我也想生個弟弟,妹妹,這樣就可以陪我玩了。”
- “媽媽,為什么男孩子有小雞雞,女孩子沒有小雞雞!”
……
“我從哪里來?”很多人小時候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從石頭縫里鉆出來的”,要不就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從媽媽肚子里生出來的”……,如今,面對越來越多元的社會環境,特別是屢屢暴出的兒童性侵案,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困擾著很多父母。
性是人生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好奇寶寶們在學校里也考驗著老師的智慧。
最近,杭州蕭山一位家長發微博稱,學校通過“讀書漂流”活動,發給正在讀二年級的女兒一本性教育讀本,出現部分過于直白的詞匯,包括“陰莖”“陰道”等男女生殖器名稱。這位家長表示,自己不反對性教育,但這種直接把性教育讀本發給學生自己閱讀的方式不妥。
浙江省教育部門一位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這類讀本非教材,作為課外讀物也并無不妥,但低年級學生確實應在老師、家長指導下閱讀。家長質疑學校性教育方式欠妥。
有位網名為“新娘跟妝瑩子”的家長發布微博稱,她女兒在家閱讀的性教育書籍名為《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二年級下冊,由劉文利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該書第2頁“主題一 人的誕生”內容中,包含了“爸爸媽媽相親相愛”、“爸爸的陰莖放入媽媽的陰道”、“爸爸的精子進入媽媽的子宮”三個過程,并配有圖畫。在另一幅圖中,展示了兩個場景,其主旨為教育孩子防范性侵。
家長稱,此前她并不知道學校將這本書發給女兒閱讀,直到近日她突然在家聽到女兒念出“陰莖”“陰道”等詞匯,自己“被嚇到了”。經過了解,她才知道這是學校的“漂流書”,每個班輪著看。
該家長聽到女兒讀時,并沒有責怪女兒,而是問女兒“看懂了嗎?”女兒|回答“看懂了。”
她表示,自己并非質疑性教育讀本的內容尺度,而是認為學校直接將此書發給二年級學生閱讀不妥。
“我們現在的家長也很開放,并沒有覺得性教育不好。但是學校沒有告訴我們發了這樣的書,孩子只是當一本課外讀物在家里很大聲地念:‘爸爸的陰莖放入媽媽的陰道’,作為家長,我們是不是應該被嚇到了?”
這位家長認為,學校發了這樣的書,應該由統一的老師來為小朋友解讀。如果學校想要家長教,也需要提前告訴家長。“個人覺得由老師解釋一下書的內容更為好一點,畢竟孩子才二年級。”
教育部門稱屬課外讀物 非教材。
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會會長高德偉教授認為:
首先人的性意識是從兩三歲開始的,兩三歲是青春期以外的另一個重要時期,不必擔心孩子太小,不能接受。
其次是錯誤地對待孩子提出的性問題。“我是從哪里來的?”“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一樣?”幾乎所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問過這樣的問題,但是又有多少成人能夠很好地回答這一問題呢?一項關于中小學生家庭性教育現狀的調查表明,有半數以上的家長采取了不科學的回答方式:哄騙、回避甚至訓斥。①父母對性的錯誤觀念,扼殺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也破壞了孩子們的求知興趣。
再次是不注意尊重兒童的身體和隱私。在很多成人眼里,小孩根本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往往很隨意地逗弄孩子。不論孩子是否愿意,掐一掐、摸一摸,認為這是愛撫的表現。一些孩子兩三歲了還穿著開襠褲,家長讓孩子當眾小便、洗澡等也是隨處可見。事實上,孩子很小就意識到了性別的差異,也對異性產生了好奇,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逐漸了解有些事情不宜當眾去做。等孩子四五歲的時候,不僅清楚地了解了男女的不同,而且會比較理解社會上男女有別的觀念,這正是對孩子開始進行隱私感教育的有利時機。
最后是在性別差異教育中存在一些錯誤的做法。有的家長重男輕女,生了女孩以后把她當男孩來撫養;有的家長喜歡女孩,生了男孩卻把他當作女孩子來撫養,這都有可能形成孩子錯位的性別意識。因此,應該從幼兒起就讓他們對自己有個正確的性別角色認同,并接納自己的性別,做愉快的男孩、女孩。
我認為張德偉教授說的很有道理,因為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不像以前信息是封閉的,現在社會是信息高速流通的時代。小孩子如果真的想了解關于性方面的信息,那么它就會通過不同的渠道去了解。比如黃色網站,小說,電影,雜志……等等,這樣的話,有可能就導致小孩子走入性方面的誤區,受到心靈的毒害,走火入魔,甚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性教育如何開展,用什么尺度和方法開展,這在中國往往成為了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
有專家表示,很多學生從低年級起就對自己是從哪里來的感到好奇,若不能從正當途徑解答,他們很可能會向黃色書籍、網站尋找答案,這會對孩子產生誤導。
文配圖的目的是解答孩子的疑問,更形象。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不能用成人的觀點看孩子的世界。
在有些國家,性教育甚至從幼兒園開始,或許我們應吸收經驗,把性作為社會文明當中的一部分來告知孩子。
作為父母的你,又是如何看待學校給兒童看性教育讀本的呢?是贊同還是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