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是一種有限的能力
現在,讓每個尖子班的學生攜帶一個電子設備,這個設備在一天中隨機發出提示聲音,提醒學生記錄自己當前的情緒狀況。
如果他們正好在做數學作業,成績好的學生報告積極情緒的次數要就遠遠多于報告消極情緒的次數。但成績差的學生報告的情緒狀況正好相反:他們焦慮情緒發生的次數是愉悅情緒發生次數的5倍。
積極與消極情緒的比例能夠反映出為什么有學習潛力的學生有時會以失敗告終。認知科學認為,專注力是一種有限的能力。工作記憶存在容量的限制,我們在任何時刻的記憶容量都是有限度的。有限的專注力一旦被憂慮侵擾,這些不相關的想法就會占用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專注力。
專注力是有限的且容易被消耗的,積極的心態可以幫助你保持專注力。而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情,則更容易讓你感受到幸福。
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在被診斷出患有胰腺癌之后,面對斯坦福大學畢業生做了一場真情演講。他提出忠告:“不要讓他人的聲音淹沒你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追隨自己的內心和直覺,它們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元認知,即關于思考的思考,使我們得以了解心理活動的過程,并在需要時進行調節。
專注于一個目標,忽略其他事情——正是這種能力讓我們看到奶酪蛋糕、布朗尼冰激凌時,能馬上想到了自己的腰圍。這個微不足道的選擇包含了意志力的核心,這也是自我調節的本質。
達尼丁誕生了一項科學編年史上關于成功要素的最顯著的研究。
這項研究的難度很大,頗為棘手,研究人員全面深入研究了1037位兒童(他們的年齡相差不超過一歲),并由不同國家組成的團隊一直對他們進行跟蹤研究。
20年后,大約有96%的兒童繼續得到跟蹤研究。結果證明,受試者在童年時自控能力越強,他們在30歲后就過得越好。他們更加健康、更加富有,而且更加遵紀守法。
研究結果引發了極大的關注。數據分析顯示兒童的自控水平與社會階層、家庭財富或者智商一樣,完全可以準確地預測他們成年后的經濟成就和健康狀態(這項研究還包括犯罪記錄)。
意志力完全是一個影響成功的獨立因素。童年時期的自控能力相對于智商或家庭出身,更能準確預測成年后的經濟成就。
這也是鍛煉自控力的另一種形態。堅持,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