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禮物

起飛前,隔壁排的辣媽嚷嚷著要換座位,找了兩三人無果,最后終于找到了一個好說話的小姑娘,這才安靜地坐了下來。沒想到,小姑娘換好的座位就在我的旁邊。

小姑娘很像我認識的一個很懂事貼心的小妹妹,連馬尾辮都是一模一樣,羞澀的大眼睛能看出她的正直和單純,因為有些想念那位小妹妹的緣故,也遂機和她聊了一會!

腦海里有個不成文的直覺經驗告訴我,大抵性情有相似地方的人,其長相和氣息也有相似之處。我不會看面相,所以這也有可能是歪理邪說,也許是我真的很難解釋,為什么有人會給你莫名其妙的親切感和熟悉感吧!

果真,她們都是那種生活起來很認真的孩子。她會像空姐一樣不停地有耐心地提醒我,飛機上不能用這個也不能用那個,要這樣要那樣的,即使我知道怎么去做,她也沒有疏忽,所以,幾乎每個環節都被她指點到了,全程的餐食和服務也都是她幫忙和乘務溝通的。

當我完成每個指定的規范動作時,她都會和我說一句“謝謝”,在我看來,應該是我來說才對,反被搶了先。如果換做別人,不曉得是不是會被認為她是多管閑事或者自視甚高的小屁孩兒,可我覺得,她的指點是一種陌生人親切的關懷,很有禮貌,也不失分寸,那每一個謝謝,似乎都代表著她對我說,“Good job!”

短短的航程中,我了解到她是自己轉機去加拿大,高中開始就一個人在外讀書,一年只回家一次,因為是自己申請去國外,比起那些家底雄厚、“不學無術”去鍍金的孩子的優越條件,她不得不在成績和個人素質上下足功夫,在寄宿家庭里快速成長起來,還要遠離那些華人聚堆的“高”消費區,因為至少這樣可以給家里省掉一大筆花費,至少可以感受到異域文化真正的滋養。

這個小小年紀的姑娘所透露出的獨立自主、堅強樂觀、貼心懂事和一股子執著的韌勁很感動我,比起那些整天沉溺于手機和網絡世界,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孩子們,被物質堆砌養成的紈绔和高高在上的孩子們,對家長奴役對陌生人冷漠的孩子們,她耿直得讓人覺得可敬又可愛,讓人如沐春風。《禮記》里有句話叫,“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不知道教育方式的差別,是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種差異,過去我們講究的是“知書達理,與人為善”,那現在的素質教育呢?是否也帶給我們的下一代這種關懷和溫暖呢?

說起教育,就聊聊最近朋友圈里頻繁被訴苦的一些事。

家有上學娃,背著書包上學堂,對孩子對家長都是頭一遭新鮮事,值得樂呵好長時間。然而,不管你是科學家還是工程師,教育孩子所耗費的心力和精力,對你來說都不亞于一道未解之謎。你用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他們“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他們忽閃著大眼睛一臉調皮和懵懂看著你,你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你被氣得半死不活的時候,你還得無可奈何,只能安慰自己說,是我生的,是我生的,隨我,隨我。

按我們當年讀書的經驗,這開學后,孩子往學校一送,教育的接力棒似乎都交到了老師手上,當家長的能一身輕好幾年呢!可現在真不是了!

家長們本以為會有所減負,誰知道,雜七雜八的一堆事接踵而至。好不容易拼了半生積蓄買了個學區房,又開始了督促孩子寫作業、做手工、素質拓展、課外輔導;布置學校節日、幫著打掃學校衛生、美化教室、修換桌椅,捐贈設備設施、為班級出錢出力,大事小情義務勞動;忙活生日聚會、教師節還要幫著給學校小朋友和老師們選禮物,還要和其他家長搞好關系、共建和諧班級的新征程······

除此之外,還要逢年過節給老師個紅包,要不孩子的關注度會不夠多,家長被挑剔的反倒越多……很多家長的心聲是:學校什么時候變成了市儈之地,那么多應該學校去擔負的責任哪里去了,還美其名曰素質教育的神圣殿堂?

這還不算最殘酷的,現在家長們都被老師拉到一個微信群里,每天都通報光榮榜和恥辱柱,今天哪個小朋友表現好,哪個家長表現好,又給班級做了哪些好事等,哪個小朋友又作翻天不聽話,懲罰XXX……家長們比著個的給老師臉上貼金,為班級做貢獻,老師們的指令簡直比老板的叮囑和責備都讓人揪心汗顏,你得趕忙和老師承諾你的改進督促方案。

聽家長們聊起天來,如果孩子不聽話加上學習不好,這家長去學校受訓真跟孫子一樣,做點額外貢獻將功補過,也差不多是上桿子低人一等,真有幾個人是發自內心地掏腰包?家長們也多是苦不堪言,孩子的教育成本已經很高了,額外還要負擔這么多嗎?累死人忙死狗的節奏,都分不清到底是孩子去上學還是自己去上學了,已經淚崩的家長們,累覺不愛,卻一點轍兒都沒有。

前幾天,師姐和我說,孩子剛上一年級,學校要舉辦運動會,可把孩子樂壞了,這滿心歡喜得想要參加,結果老師整了個方陣選拔,要求孩子在十分鐘之內,得站得住站得穩,一個班級里只選拔十個孩子。師姐發了2張照片給我看,一個是自己的孩子滿臉的不開心和失落,一個是選拔上的孩子精致的造型和燦爛的笑容。

”媽媽,那我既不能參加運動會,也不能走方陣,我還坐在這里干什么呢?“

”沒關系呀,咱們可以坐在這里給其它的小朋友們鼓掌呀······“

師姐她看見孩子失落的神情,心里有說不出的難受,對這樣的安排無法理解。一年級的小孩子啊,哪怕是他們都歪歪扭扭地走上前去,至少也會讓他們人生第一次上學的運動會方陣里留下了自己的笑臉和一份美好的回憶不是嗎?看臺上的家長們也期待著孩子成長的每個寶貴經歷不是嗎?這份遺憾真是有點酸疼。

去機場路上和一個一線城市的伙伴聊天,他說他們現在剛晉升娃爸娃媽的人都已經在糾結:“到底是買學區房忍受這一切還是給孩子送出國”?也許我們旁觀的人現在無法體驗這份掙扎,尚能云淡風輕地擺擺道理,但是人生終究要走到這一步,孩子的事,往往是心頭最重的事,怕也會亂了方寸,心態失衡,困惑前行。

以前聽個小故事里面講,“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有人要坐在路邊鼓掌。”我為師姐安慰孩子的那句話感到欣慰,也感到了師姐的無奈,我們小時候都有個英雄夢,我們想為別人鼓掌,也想為自己鼓掌。

在此,分享《老師的十二件禮物》里面的片段,讓我們共同感受一下,讓人感動和備受鼓舞的教育是怎樣的?

>>>

孩子書包里沒有功課,只有一個牛皮紙袋。打開看,掉出牙簽、橡皮筋、OK繃、鉛筆、橡皮擦、口香糖、棉花球、巧克力、面紙、金線、銅板、糖果。我乍看以為他把食物垃圾全裝在一起,正要開訓,忽然看到一張粉紅色信,看了才恍然大悟,甚至有點感動。

班主任Reines小姐首先歡迎小朋友進入四年級,接著說,這個紙袋里的東西可能有點怪,但象征一些訊息,當你看到這些東西,希望提醒你想起這些訊息。她寫著:

第一件牙簽,提醒你挑出別人的長處。

第二件橡皮筋,提醒你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 OK 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愿望。

第五件橡皮擦,提醒你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系的。

第六件口香糖,提醒你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紙,提醒你幫別人擦干眼淚。

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

第十一件銅板,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

第十二件救生圈(救生圈形糖果),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一個老師大費周章準備二十三個紙袋,確認每個紙袋都裝齊了十二樣東西,開學第一天,送給每個孩子當見面禮,還寫了信,充滿濃厚的人文氣息與溫暖情懷。沒有一件提醒作業考試測驗卷評量練習簿,也沒提醒安靜守秩序準時處罰,卻提醒“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提醒“挑出別人的長處”,提醒“記得幫別人擦干臉上的眼淚”。

我想起幾個朋友的孩子在臺灣時學習成果不佳,到國外卻拾回自信心,原因可能是老師第一天就告訴他,你是有價值的,你是特殊的,而不是你怎么這么笨,你很蠢,除了吃飯還會做什么,你簡直是多余的……

作為媽媽,誰不希望開學第一天孩子得到這樣一個牛皮紙袋呢?

我忍不住想,牛皮紙袋里裝的是一顆什么樣的老師的心?


我是月野兔,思考卻愿做糊涂人,人生對我而言,亦簡亦豐,是場修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