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高三的時候遇到一個怪老師,他不講課,硬是頂著壓力講《紅樓夢》,講完了紅樓夢講余杰,那個北大的才子,文字間盡是對社會的反思和批判,又講臺灣的李敖,這對于我這么一個從小接受四好教育的青年來說簡直像打開了世界的另一扇門。我猜自己就是從那個時候起開始學會獨立思考,不再人云亦云。
有了這么一個思考的基礎,今年6月份我終于從大一繁重的課業里抽出時間開始了我的寫作之路。這樣的感覺就像突然想吃學校對面的好利來蛋糕一樣隨意,可是沒有人知道我等了很久。作為一個資深的文藝青年,平時書看得不少也不多,沒事寫幾句煽情的話,可是正式開始寫東西,還是第一次。看了不少世界名著,也看了不少言情心理,包括心浮氣躁時看的佛學,大多囫圇吞棗,時間久了淡忘的多,所以還是什么都沒留下,只留下了感覺。我覺得自己的社會閱歷不夠,寫不出響當當的干貨,就寫文藝短篇小說,微信公眾號辦的不溫不火。
日子久了,我突然覺得失落,或許很多人都是這樣,一件事做了些時日便想要看到成效,我也是如此:為什么我的文章看的人還是不多?我很差嗎?我到底接下來要做什么?夜夜失眠,每天想的都是這些問題,可是想了一整晚,第二天發現自己還是深陷泥沼。
我那個時候也構思了兩部長篇小說,第一篇小說是關于美人魚的故事。勝負心讓我變得有些刁鉆,我覺得一般的故事,大家都寫過,凸顯不出我的特色。于是,我便想了寫一個新奇故事。女子墜入大海,靈魂穿越到美人魚的身上,扯出男主,以及前世今生。說做就做,我的故事根基還沒穩,便急匆匆地寫了起來,果然到五萬字的時候,覺得自己的故事走向天天有變化,已經到了我不能掌控的地步,于是我只能作罷,美其名曰過段時間再完善,結果就此擱置了三個月。最近韓劇《藍色大海的傳說》播出,我懷著好奇的心理去看了看,突然發現里面的某些情節和我的故事相似度極高,所以我很后悔當初沒有頂住壓力,一鼓作氣地寫完。現在看了別人的故事,往后的思路更容易受到對方的影響,這個故事基本上廢了。第二個便是民國的小說,因為我對民國時代情結極重,當時就風風火火地構思起了民國的才子佳人,黑幫頭目,以上海為背景,可是越寫越沒有感覺,最后我才知道寫作是要有身臨其境這回事的。我是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也沒有對上海特別貼身的體驗,又怎么寫得出讓人如臨其境的作品。零零散散十多萬字的寫作讓我明白了很多:
首先,所有的事情都是循序漸進的,我總是太著急,看著別人怎么樣,殊不知對方在實現輝煌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辛苦。其次是關于寫小說:第一,好的故事無需多么新奇,市面上情節老套的故事多了,可是只要寫得夠出彩,同樣是個好作品,第二,要寫自己經歷過的,自己身邊的故事,這樣才有代入感。
當然我覺得除去小說寫作的感悟,我最大的問題還是急于求成,我也相信這是很多寫作者共同面臨的問題。
為什么你會急?因為有對比。
人總是有點私心,偏向于自己。有時候你看了別人的文章,會覺得自己寫得也不比對方差:為什么對方閱讀量上萬?而你就稀稀拉拉的幾個讀者?
長期如此,心里的不平衡日益加劇,你便陷入痛苦的泥沼:一方面,你的作品呢出問題,另一方面你的心態會出問題。
現在我也終于明白了:寫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堅持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你要有一顆堅強的心,要有那種即使自己的為文章一輩子不會被更多人看到也要堅持寫下去的心。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功者或許在幾年前和你一樣就是個埋頭苦寫,默默無聞的作者。所以一定要努力,但千萬別著急。
另外,不著急不是說無所謂,除了那些真的寫文章是為了自己開心的人,哪個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不著急是一種慢工出細活的工匠精神,你多寫一天就多一天的進步,但也不要埋頭一味苦寫,去和好的作品對比一下,你的文章到底和對方的差距在哪里?是文筆不好?那就想辦法練。是思想深度不夠?那就多思考。只要這樣,日積月累,你才取得長足的進步。寫作是需要天賦的,但是更需要堅持和努力,我們很多人或許沒有那個與生俱來的天賦,但是只要日日用心,天天下筆,同樣可以成為優秀的作者。所以?急什么,你所做的事情還沒有達到讓你成為一個作者的程度。還是那句話:一定要努力,但千萬別著急。
結尾的時候突然想起《雙城記》里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代,這是懷疑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各種各樣的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這個看似矛盾的世界,看似不公平的世界,其實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維系著公平?認真想一想,為什么在同樣的時間內,別人創造的價值比你多?是先天不足?還是后天不夠努力?
想明白了這些事,你就朝著認準的目標堅持下去吧,努力但別著急,最終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