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高利潤,竟然白白浪費在這里!

近年來為什么有大量知名企業紛紛選擇投資農業?他們看中的是現代農業的利潤。

除過大宗的糧油農產品外,多數的經濟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測算出來的利潤率并不低,這也是農業吸引眾多資本競相投入的重要原因。

比如說,大棚菜年毛利率可達40%以上,特色水果毛利率可能超過100%。但真正做起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好多冒然投資農業的都虧得一塌糊涂,還搞不明白怎么自己是怎么“死”的。

而這就引發一個讓我們值得反思的問題:農業的利潤跑哪里去了?

會說謊話的毛利率

紙面上算出來的利潤對于二三產業可能是可靠的,但對于農業就不一定行。比如,超市的一般毛利率得保持在20%~25%之間,這樣才能保證凈利潤在3%~5%左右。

那么農業需要多少的毛利率才能保證掙錢?這是一個在實踐中都不好回答的問題,農業的市場波動大且不好預測,某種程度上不亞于撞大運。

農產品不完全由市場定價

糧食、生豬等主要農產品,因為牽涉到社會根本穩定問題,所以每個國家都不會完全市場化,而是需要進行宏觀調控,確保供給的數量有保障,價格趨于平穩,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有經濟學家開玩笑說,一頭豬就能綁架了CPI。

人工是個不可忽略的大成本

農民能做的事,企業不一定會做。好多產業的利潤率在扣除人工成本以前,看上去很美。

最典型的就是肉牛產業,因為養牛周期太長,最少需要兩年以上才能見到效益,企業養殖成本太高,只有山區的農民可以養,場地不用建,草料主要就近原則來解決,人力成本也很低,最終利潤還不錯。如果企業養,則需要核算場地、草料、人工、資金等各種附加成本。

再看市場上那些節節攀升的農產品價格,基本有一條規律,凡是能夠工業化、機械化,就漲勢緩慢。凡是無法工業化、機械化的,市場價格就較為昂貴,且一年貴似一年。

儲藏損失也要算一算

農產品區別于工業產品的最大特征是鮮活性,保鮮儲藏不僅技術上困難,而且成本上居高不下,最后的儲藏環節損失不是一個小數字。即使糧食這樣的耐藏型農產品,儲藏環節的損失也在8%~10%,更不要說不易儲藏、運輸的各類生鮮農產品。

能掙得起,賠不起

農業掙錢不容易,但賠起來卻容易得多。算好的利潤經不起風險的沖擊,全國每年遭受自然災害的農作物面積大約占1/6,防不勝防,算好的利潤一次自然災害可能就沒有了。

而目前農業保險的覆蓋度還很有限,大多數遭災的情況下是沒有保險來賠付的,這個風險只能自己扛。

你和利息在決斗

農業的融資成本很高,多數投資農業的經營主體沒有實力,只能在資金的問題上苦苦掙扎。

在農地無法抵押、擔保困難等情況下,關鍵農時季節也就只有靠民間融資了,光高昂的利息就能吞噬掉大量的利潤,一旦市場行情沒有達到預期,便只有上演“谷賤傷農”的故事。而投資周期又那么長,于是倒在黎明前便成為農業投資一個重要的現象。

“不可預見”的費用

做農業與相關方面,特別是與農村各方打交道多,交點費,拉點贊助,類似沒有名堂的“不可預見”的費用,不僅常見且開銷不少,也是硬性的成本支出,但好多估計不足,也影響了利潤。

短而小,沒關系,硬才是道理!——關注公眾號:SLTX_2016,專注農業生鮮電商純干貨純資源,不學習的農民都不是好農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