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爸爸,水為什么會流動呢?
答案一:因為水是液體。(孩子得到了答案,注意力很快轉移了)
答案二:除了水,還有什么是會流動的呢?(孩子開始思索,嘗試回答爸爸的問題,然后一個又一個新的問題在父子間產生……)
第一種方式,爸爸教會了孩子一個知識點;第二種方式,爸爸培養了孩子思考的習慣。孩子是天生的發問者,但是思考力并不是只要養成問為什么就可以達到的目標。那么,怎么才能提升孩子的思考力呢,那就是:啟發式提問。
1.
先來看看我們的思考模型。有位心理學家Bloom曾經對孩子的思考能力進行了分類,從低階到高階一共有6大分類,并提出孩子的思考能力發展都是從底層開始,只有掌握了這個層面的能力后才能上升到新的層面,然后逐步提高一直到最高層。
由此可見,我們通常習慣問的“記住沒有”、“對不對”等屬于低階的思考能力。一般來說,孩子的思考能力不會自動提高到新的層面,這期間需要有“誘因”,也就是教育環境,而這當中最關鍵的就是老師或者家長是否有意識地針對這個層面的能力進行“啟發式”提問,來鼓勵孩子更好地發展掌握這個層面的思考能力。
2.
那么,什么是啟發式提問?簡單來說,“啟發式提問”就是能夠引起孩子主動思考的提問方式。我們先來看看實例:
喵小悠曾經和我說過有個同學說她壞話,而且是編造的謊言。我當時開解了她一番,大意就是清者自清,不必理會。但是,如果是現在,我會問她:
“你覺得她為什么會說你的壞話呢?”
孩子可能說出的答案:因為我的朋友比她多; 因為我們倆發生過矛盾; 因為她不喜歡我……
“你能做些什么改變這種情況呢?”
孩子可能說出的答案: 告訴其他同學真相;再也不理她了;去找她理論……
其實,不管孩子怎么回答,我們都不需要預設答案,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去走,這樣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也無法培養一個有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
那么如何去啟發式發問呢?《正面管教》一書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方法:
(Fact——問事實) 你當時想要完成什么?
(Feeling——問感受) 你對發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覺?
(Thinking——問想法)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那件事情的發生?
(Action——問行動)接下來,可以怎么做呢?
(Leaning——問收獲)從這件事情中學到了什么?你怎樣才能把這次學到的東西用于下一次(將來)?
你現在對解決這一問題有什么想法?
這樣的句式,促使孩子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推理,對已知的經驗進行判斷、選擇和比較。
3.
用啟發式提問代替命令式語言,會是什么樣的呢?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方面都可以用到啟發式提問,孩子的學習,每天的時間分配,管理,每天的衣服搭配,家務活配合等等。
舉例來說:孩子到了睡覺時間還在看電視,媽媽想催促她趕緊結束,早點開始入睡前的程序。
命令式:快點關電視!否則我不給你講故事了!(命令+威脅,非此即彼)
啟發式:寶貝,你現在需要做些什么,才不會耽誤聽故事的時間呢?(啟發思考+從孩子的立場出發)
當孩子想要自己把湯從廚房端到桌子上,媽媽擔心孩子弄不好,但又不想打擊他的積極性。
命令式:別把湯弄灑了!(祈使句+不信任的語氣)
啟發式:怎么才能不讓湯灑出來呢?(完整的句子+鼓勵的語氣)
兄弟倆打架,媽媽把兩個人分開了。
命令式:不許打架!再打就把你們關在自己的房間里!(強硬的約束+威脅的語氣)
啟發式:你們倆先冷靜一下,然后想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鼓勵思考+中立的態度)
父母有事要商量,孩子偏要在旁邊不停地說話,或者發出其他噪音。
命令式: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強硬的要求+不合理的預期)
啟發式:爸爸媽媽有一些事情要商量,你自己干點什么免得無聊呢?(注意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相信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潛力)
啟發式提問對于培養孩子的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有幫助。同時,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啟發式提問能夠讓他們感受到信任和尊重,感到自己作為獨立個體被平等對待。
它給孩子傳遞了這樣的信息——“你的想法是值得傾聽的,你的解決辦法是值得探討的,你的獨立思考是被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