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百日談】——第二日:羅西尼《塞維利亞理發師》

? ? 歌劇《塞維利亞理發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改編自法國作家博馬舍于1775年所寫的費加羅三部曲劇本,原名《Le Barbier de Séville》,是意大利作曲家焦阿基諾·安東尼奧·羅西尼(Gioac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的經典名作。如果可以有音頻的話,我應該會在片頭放上《快讓大忙人讓路》,這首著名的男高音詠嘆調幾乎成為了歌劇《塞維利亞理發師》聞名世界的金名片。那么誰是這個大忙人呢?他就是費加羅。對,你一定會和我介紹的第一部歌劇——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姻》聯想在一起,這兩部劇均出自同一位劇作家博馬舍,且劇本本身具有緊密的聯系,擁有很多相同的人物,羅西尼選擇了博馬舍劇本的第一部,而莫扎特選擇了第二部(續集)。從時間上來說,莫扎特的創作早于羅西尼30年,他創作《費加羅的婚禮》時,博馬舍劇本的第一部已經被另一位意大利作曲家喬萬尼·帕伊謝洛創作完成,而羅西尼在時隔30年后再次以同名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取代了喬萬尼·帕伊謝洛的這部歌劇。因此,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從時間上來講是敘述了故事的前部分,即一個西班牙貴族――伯爵阿爾瑪維瓦如何在一個小鎮理發師(費加羅)的幫助下,成功的把一個被溺愛過度的年輕女士從她的監護人手中解救出來的。莫扎特的歌劇發生的時間較晚一些,是博馬舍戲劇的第二部,主要講述了在理發師(費加羅)的婚姻和浪漫的阿爾瑪維瓦伯爵的風流韻事。這樣解釋,你是不是就清楚了呢?

? 羅西尼的創作繼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劇中充分發揮了他所擅長的活潑生動的管弦樂音響流暢輕巧的旋律,以及率直暢快的節奏感,同時又把充滿諷刺的愉快情節細膩地刻畫出來。其中經典的詠嘆調有:伯爵的《Ecco,ridente in cielo》,費加羅的《Largo al factotum》,羅西娜的《Una voce pocco fa》,巴西利奧的《La Calunnia》等。

? ? 再來說說羅西尼,他是一位多產的音樂家,從1807年到1829年間,共完成了38部歌劇和若干器樂曲和康塔塔。從他開始音樂活動的時候,意大利歌劇文化正面臨危機。 19世紀以前,意大利歌劇在整個歐洲形成大統一的地位,19世紀各國民族歌劇都找到了自己發展的道路,而意大利正歌劇為了迎合某些流于形式的欣賞趣味,成了歌唱家競技的舞臺。喜歌劇則蛻變成宮廷貴族消遣的鬧劇,羅西尼的歌劇創作起到了逆挽頹風的作用,他在正歌劇和喜歌劇兩個方面都創作出優秀作品,被譽為意大利歌劇藝術的復興者。在他那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喜歌劇里,包含著機智的諷刺,而這部《塞維利亞的理發師》正是喜歌劇的巔峰代表作。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