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
看過電影《胭脂扣》的人一定記得梅艷芳飾演的紅牌阿姑如花,還有張國榮飾演的翩翩公子十二少,一定會為他們陰陽相隔的愛情怨嘆不休。這部電影就是改編自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同名小說《胭脂扣》。
? ? ? 李碧華的文字,永遠是那么柔膩,只言片語,便像她筆下的如花,即便只是端坐,也是美艷芳華,垂下的眼眸,比流轉的美目,更增故事。十二少與如花的愛情結局,也許早在十二少贈送這副對聯時有了預見,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
? ? ?
我嘆服如花為愛不顧一切的勇氣,她為了愛情放棄了自己青樓紅牌阿姑的地位和寵愛;他學戲,她就用自己的尊嚴為他換來一位名師;他們不能廝守,她便與愛人相約吞鴉片自殺;黃泉路上不見愛人,她浪費七年陽壽換人間七天回來尋找,而人間早已過了五十年。就像李碧華說的:“最強的女人會弱;最弱的女人會強。女人就像一顆眼珠:從來不痛,卻經不起一陣風;一點灰塵叫它流淚,遇上酷熱嚴寒竟不畏懼。”
這便是愛情:大概一千萬人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有化成蛾、蟑螂、蚊蚋、蒼蠅、金龜子……就是化不成蝶,并不像想象之中美麗。如花是真正的癡情女子,她相信至死不渝的愛情,然而她卻不可避地遭到了命運的戲弄,海誓山盟肝腸寸斷的情感到頭來卻是無疾而終。
本來,我相信愛情,相信會有癡情男子,可是十二少的作為讓我怎么相信?他離不開錦衣玉食的生活,為此與如花分手;如花愿意為愛情殉葬,可他卻沒有勇氣陪著如花,被人救醒后靠鴉片茍活于世。
在這段愛情里,曾經有過溫柔歲月,有過浪漫時光,可是這些都無法長久,更多的卻是令人刻骨的背叛。背叛!十二少為了生活背叛愛情,如花為了愛情算計了生命。她想試探十二少會不會為他們的愛情放棄生命。當然,或許她早就有了答案,他不會,所以她在他的酒杯里放安眠藥以為這樣會萬無一失,可惜十二少掙扎著被人救醒了。
? ? ? 他們之間看似平淡,開頭與結局就像大多數傲情名妓與風流浪子的愛情,落幕卻撕扯出隱隱的疼痛,難以間歇。那愛情就像一束火花,電光石火之間,美目流轉之間,愛情顧盼生輝。這樣的愛情,大多躲不過家庭的責難。也許他可以為她放棄一切,忘記往日頤指氣使的闊少生活,與她平凡夫妻相敬如賓。也許她可以為他拋舍全部,褪去鉛華,與他相宿相棲。也許他們可以一起過粗茶淡飯的生活,將光景細細打量。但是,只是也許。他們不是沒有試過,試著只靠愛情活下去,如花不再出去獻酒賣唱,十二少也愿意放下身段,圖個謀生。但是,正如作者李碧華所言,挨窮不難,只要肯。但你敢不敢?二人形容枯槁,三餐不繼,相對泣血,終于貧賤夫妻百事哀,脾氣日壞,身體日差,變成怨偶。一點點意見便鬧得雞犬不寧,各以毒辣言語去傷害對方的自尊。于是大家都在后悔:我憑什么為你而放棄錦衣玉食嬌妻愛子?我又憑什么為你而虛耗芳華謝絕一切恩客?他們,都是被服侍慣了的人,時間久了總會明白,在幸福美滿的背后,總填滿了血淚交織的孵化與絕望,充斥著看透世情的冷酷與悲涼。
? ? ? 十二少還是回到了他的南北行,娶了他的娃娃親,如花撿起了她的風塵。有人說如花愛的癡狂,愛的堅決,不然為什么她得到了十二少,卻還是想和他一起共赴黃泉?不留活口的共赴黃泉。
? ? ? 如花到底是個聰慧的女子,但也只是女子。也許她怕容顏日老,良人易心,也許她怕他的愛不只是屬于她一個人。她和他要一起共赴黃泉,成就這鮮艷并慘烈的愛情,她和他要結束這余生,她要一個容得下他們愛情的地方。
? ? ? 電影《胭脂扣》里有這樣的片段。如花在酒里放了足夠分量的安眠藥,以壯膽的名義喂食十二少。阿楚曾逼問她,為什么酒里放了安眠藥,卻不告訴他?如花緩緩閉上眼,聲音略帶沙啞回到,因為我怕。阿楚又問,那為什么要喝酒?如花稍稍停頓,然后幽幽答到,因為他怕。
? ? ? 一份煙花艷聞報紙的標題就這樣解釋了所有。青樓情種,如花魂斷倚紅,闊少夢醒偷生。如花算是明白十二少口中的真心,若是真有心,若是真能一起長相廝守,不死便可再次赴死。如花一直以為十二少是早她一步重回這上面。
? ? ? 念念不忘,念念不忘,想著將他尋找,這生諸多不由己,來生要尋個圓滿幸福。但卻是這般結局。
? ? ? 如花在找尋十二少的過程中,時間每多過去一分,她的心連同她的眼神便冰冷一分,那炙熱的心因為確認了他不肯黃泉相伴而墜入冰窟。俯身哭泣,都不知是為了自己,還是愛情。
? ? ? 如花還是找到了十二少,他因為抽食鴉片過度,整個人消瘦不堪,蒼老得如同鬼魅,早已不復當年的瀟灑俊美,動作神情盡是褪去當年色彩。他不再是那個風流浪子,不再是當年的十二少,他只是個面容粗糙,話語粗糙的老人,他只是個貪戀吸食鴉片,戒了又抽,抽了又戒的老煙頭。那段風流韻事,也許成為了他飯后談資,或者他早已經忘卻,吐著煙圈,聊以度日,也可能塵封在某個盒中……但是,那有怎樣,現在,他和她都已經無關了。
? ? ? 那脖頸的胭脂盒,扣住了她的愛情,也扣住了她。卸下的,都是應該忘掉的。也許正如小說里面袁永定的內心獨白,大多數人,對殉情都是膽怯的,都會退縮畏懼,都會驚疑不前。他會感激一個女子為他舍棄生命,想著,若有一人對自己這般,肯放棄對生命的眷戀,來表以愛意,此生定是對她好。卻不會因為這感激而與她一同殉情,離開這熱鬧的繁世。
? ? ? 人是良莠不齊的,即便是在愛情面前,做出的選擇也是這般不同。看客終究只是個看客,改變不了這凄慘人生,挽留不了這激烈愛情,大概迷迷幻幻,才能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