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公給外孫買了一輛漂亮的小汽車。外孫想拆掉小汽車探索車為什么會走,但家人覺得拆了可惜,就把車藏了起來。幾年后孩子長大了,家人拿出了車,但孩子早已不想玩了。家人剝奪的不是車,而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機會。
? 如果說家長對孩子的愛不夠,很多家長都會提出抗議并自我辯護說:沒有這回事,我很愛我的孩子,我為我的孩子犧牲了許多精力,許多許多時間,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每個家長都會這么抗議和自我辯護。為什么人們都自稱愛孩子,而孩子卻在無愛中長大了?為什么生命沒有得到正常的發(fā)展?這種相互的對立,一個是意識,一個是潛意識。我們都對犯了有意識的錯誤感到悲痛,但卻對無意識的錯誤沒有知覺。
? 父母都會說:“我很愛我的孩子,我犧牲了很多。”這是在意識之內的。有的小孩子,下樓梯看都不看,直直往下走,這種孩子就是在父母或者老人的過分呵護中長起來的,他沒有辦法衡量自己的能力。這種所謂的愛,把兒童的辨別能力,自衛(wèi)能力和自立能力給剝奪了。這種照顧實際上是成人對自我的心理和觀念的一種照顧。
?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不屈不撓的維護自己的意志和看法。成人對兒童的做法在多數情況下是由潛意識支配的。因為兒童弱小,無自衛(wèi)能力,成人的本性在兒童面前表露無遺,他們從不掩飾和感到羞愧。不懂得怎樣對待孩子,隨意性很大,甚至有時候很煩孩子。
? 人類的進步與發(fā)展就在于如何把潛意識變?yōu)橐庾R,其中包括對兒童的教育。警惕自己的潛意識,把潛意識提升上來,才叫真正的愛。
? 許多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孩子,會變成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闖;失敗后怨父母沒有給他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條件,怨沒有人幫他。
? 兒童有他與生俱來的自護能力,并且這種能力必須被使用。有個經典的視崖試驗:在玻璃板下面放一個帶格的有立體感的圖,兒童在爬過這個圖的時候,他會觀察。這圖給人帶來視覺上的差異,深淺不一。淺處兒童很容易就爬過去了 如果發(fā)現下面顯得很深,像一個深溝一樣 兒童就會停止不前,觀察母親的神態(tài)。如果母親的臉色是緊張的,孩子不會往前爬,如果母親面部表情是愉悅的,是鼓勵的,孩子會勇敢地爬過去。
? 愛孩子這個問題,重要的就在于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了。
? 為什么人的童年如此漫長?就是因為人類的童年包含了一個精神發(fā)展的過程。在6歲以前,吃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許多兒童不是為了滿足嘴,他可能完全是為了滿足一種心理。
? 孩子需要學習,學習用正確的科學的意識取代過去從生活中積累下來的潛意識,然后再把正確的意識變成潛意識。一個在世俗,平庸中生存的成人,他的觀念一定是平庸的,以此觀念教育出來的孩子又如何會偉大杰出呢?除非這個人改變這種觀念。
? 家長要學會愛孩子,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和自己的潛意識做斗爭。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發(fā)現主觀意識外的東西,了解兒童生命成長的過程,并且為這個生命成長的過程提供他所需要的東西。
? 家長的生命的狀態(tài)越好,越能理解孩子。當我們理解一個人時,我們通過他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就能知道他的狀態(tài)。人格狀態(tài)越統(tǒng)一的人,他的思想,語言,行為就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