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人范成大曾寫道“天上天堂,地下蘇杭”,聲名遠播的圣地吸引著無數(shù)的中外游客欣然前往。
這不,有四位快樂灑脫的女子正端坐在租來的雪鐵龍里在杭州城中穿梭。輕松把著方向盤行駛在車水馬龍的公路上的那位是紅,端著導(dǎo)航儀全神貫注學習使用的是霞,捧著手抄本認真查對線路的是漆,那個除了偶爾看看手機地圖就愛看窗外風景的人就是本人啦。噓,千萬不要告訴車輛里的人,免得說我不負責任會群起而攻之的。
在太陽將要西沉的時候,我們來到了烏鎮(zhèn)的西柵景區(qū)。
據(jù)悉,烏鎮(zhèn)是個有著1300年歷史的雅致民居建筑,也是江南水鄉(xiāng)六大古鎮(zhèn)之一。古風猶存的東、西、南、北四條老街呈“十”字交叉,構(gòu)成雙棋盤式河街平行,水陸相鄰的古鎮(zhèn)格局。人們在這里依河筑屋、以河為街、街橋相連,讓烏鎮(zhèn)美麗寧靜得像一顆光彩奪目的珍珠。
穿過在古樸蜿蜒的石板長巷,坐在人潮熙攘的石橋上,輕撫著這尊有上百年歷史的古跡,細品著它的滄桑和閱歷。
不太寬廣有些渾濁的水域上,不時有搖櫓前行的游船經(jīng)過。嬉笑熱鬧的船兒如一尾歡快的魚,慢慢悠悠慢慢悠悠的從這座橋洞穿過,又進入到下一個橋洞,直到淡出人們的視野。
從開著窗的水閣間望去,八九個品茗人在談笑風生,他們是對美景的欣賞還是對垂釣結(jié)果的滿足。風兒柔柔地吹來,閉著雙眼的我好像聞到陣陣的茶香,看到了在杯中沉浮起落的葉片。
輕輕地有花誤落入懷中,抬頭望望橋邊那棵高大茂盛的紫桐樹,微笑的將它的孩子放入河里去繼續(xù)追隨自己的夢。
信步來到立志書院,這里曾經(jīng)是大文豪茅盾少年時候的讀書處,建國后作為烏鎮(zhèn)幼兒園使用,于1994年8月更名為茅盾紀念館。
走過兩扇棕黑色門來到一方天井,白墻黛瓦圍繞的小小天地里一株紅楓正如火如荼的盛放。兩層樓的紀念館大堂正中間立著一尊茅盾銅像,周圍懸掛著茅盾筆下的烏鎮(zhèn)景物,給家鄉(xiāng)的題字和文豪一生的軌跡見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我們的霞都開始念詩了,我也不甘于人后呀,趕緊多沾粘點文豪的文學靈氣回去,讓以后在寫作時不再那么糾結(jié)矛盾。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曾無數(shù)次在腦海中幻想揚州的美景、美文、美食。那堪比天下無雙的園林建筑,乾隆六下江南都要游玩的獅子林,風流才子唐寅的絕美書畫,那讓人口齒留香的揚州炒飯,而今一遇,的確讓人無比震撼。
眼前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的長提春柳更讓人著迷,三步一桃,五步一柳,在這草長鶯飛的四月里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揚州當瑤池。瘦西湖的水已被歷史侵潤得溫柔細膩,碧波蕩漾的芊芊細水,枝葉低垂的楊柳依依,如絲絲淡煙,裊娜多姿。
放眼望去兩岸的新綠嫩黃,無不昭示著春意正濃。穿梭于精巧典雅的園林里,賞亭臺閣榭,怪石假山,流連在復(fù)道回廊中,探尋歷史的痕跡。佇立在承載著美麗而又凄涼傳說的二十四橋,那個曾站在這里吟唱著“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癡人何在?依偎在一樹嫣然的瓊花下,那個為了一睹瓊花之嫵媚的隋煬帝楊廣又消失在何方?
有人寫道瘦西湖的美就美在“瘦”字上,想她纖瘦的手腕—盈盈一握,想她纖瘦的腰肢--盈盈一握,甚至連水上的橋也是瘦的,楊柳也是瘦的,經(jīng)不起粗俗的擁抱,因為她拒絕豐腴。那是多么貼切形象的描述啊。
在感受著文墨書香的詩情畫意里,我早已分辨不出身在哪里,是來過就不再離開的夢里水鄉(xiāng),還是柳絮紛飛的煙雨江南。
我想我愛上了鶯歌燕舞的人間,愛上了姹紫嫣紅的春天,也愛上了山溫水軟的江南。不是連白居易都說,“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迷失,我在這一刻徹底的迷失在四月生機盎然的春色里。
? ? ?無戒21天日更挑戰(zhàn)營第1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