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說出來有點像罵人,但情緒真的是“無能”造成的。
"無能"這個詞被用壞了,其本意并不是在精神上侮辱某個人,而是描述了一種生活真相,負面情緒的強弱和我們應對某個領域的能力有非常大的關系。
舉個例子來說明:
當你把一個不會游泳的人丟到水里時,他會極度恐懼,他很無助,不知道應該把手和腳放在那里可以讓自己浮上來。他還會想:"快來救救我,為什么沒有人看到我在呼救!"在這些想法中夾雜著,他還會怨恨推他下水的那個人,他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
雖然推他的那個人很不按常理出牌,但歸根結底這種情緒的源頭來自于其"不會游泳"。為什么這么說呢?
與剛才的例子相對比,當你把一個會游泳的人 丟到水里時,他也會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嚇一跳,但因為他經常游泳,相信自己的游泳能力,所以他不會感受到那種極度的恐懼狀態。他掙扎了幾下,在應激情緒里面平靜下來,然后就開始劃水,直到岸邊的安全地帶。
那游泳高手是如何反應的呢?
假設一個人把菲爾普斯推到水里,因為他每天都練習下水,所以水對于他來說是一個非常熟悉的環境,他甚至都不認為推他的那個人是想要害他。
他開心的多游游了一會兒,還會喊站在岸上的人下來,一起享受游泳的樂趣。
那個意外的推力,就是我們生活隨機發生的事件。
而所謂的是否會游泳,取決于我們是否理解"人的運作方式"以及"世界的運作方式"。
情緒是毫無緣由的意外降臨者么?
經常有人來咨詢我:"做什么,能調整自己的情緒?"
或者問:"我最近感覺生活失去了意義。"
這個時候我就會好奇的問:"你最近發生什么啦?"
對方會很含糊的說:"沒有什么,就是突然心情不好。"
但如果深聊下去,對方最近一定在某些方面遭受了某種挫敗。
可能是情感,朋友,學習,工作,決策,未來規劃,賺錢,父母,重要家人或者是健康方面的問題。
而這里的每一項,都需要我們去學習,鍛煉自己的能力去應對相應的挑戰。
人生中每個重要領域的成就,或者幸福快樂,都不是白來的,而是用"能力"換來的。
不然就會像那個不會游泳的人一樣:"水對于別人是嬉戲的場所,對沒有能力的人來說卻是難以應對的災難發生現場。"
"愛"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能力
那有人就會產生疑問了。事業和賺錢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透過學習,提升技能而獲得"贏"的體驗的,在這些地方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勝任感,是可以改變情緒的。
但假設一個人事業有成,但是不被愛,他如何獲得幸福呢?
一個人事業有成,我們可以說這個人對世界的運作方式認知水平達到了某個階段,所以他獲得了成績。
但并不意味著他了解他自己內心的運作方式。而他是否了解自己內心的運作方式,決定了他是否能感受到愛,也決定了他會不會被愛。(當人你了解了自己,也無法決定某個指定的人愛不愛你,但可以增加你整體上被人喜歡的概率)
愛和被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能力,尤其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比如:自我覺察的能力,欣賞他人的能力,表達自我感受的能力,自我接納的能力,接受別人付出的能力,處理沖突的能力,調整自己以及他人情緒的能力,說話的習慣和方法,同理的能力,理解并滿足他人需求的能力...
如果我們把一個抽象的"愛"這個詞,拆解成可以訓練的模塊,這些都是可以后天習得的。
接納不能改變的事情
那可能又有人不認同啦:
"我想達成一個目標,但是身邊總有人來障礙我,讓我不爽"。
又或者"我的家人經常指責打擊我,而我從未攻擊過他們"。
還有最極端的情況:"我的家人去世了,我的情緒很崩潰,這明明是意外,我是被害者,這種不幸福的感覺和能力相關么?
我覺得特別極端的那種:"我要為一切負責"的思想是不切實際的。
也是我不認同的,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別人怎么做,怎么想。
我們也沒有辦法控制命運隨機給我們什么挑戰,這些發生了都不是你的錯。
你不需要為此自責,或者苛責自己能力不夠。
的確有些人生存的環境,或者他的家人給到他的都是些痛苦的東西。
有些人過早的面對生死離別,這很不幸。
但"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是每個人或早或晚都要面臨的課題。無論是你,還是我,或者是那些世界上最幸運的人都無法逃過這個功課。
在這個功課面前是否能站立得住,取決于我們是否有強大的求生欲。是需要我們要帶著傷痛,努力掙扎出來的能力。
"接納"意味著"不可以離開嗎?"
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你不能改變的,而且分辨這兩者需要智慧。
假設你屬于這樣的情況:
"我和我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在一起很不幸福,因為他總是打我,言語上侮辱我。你說我們控制不了別人,要學會接納,那我要留在他(她)身邊嗎?"
在這里要多說幾句,
在這件事兒上,接納指的是心理層面上的,而且指的是"接納事實的發生",而不是接納他打罵你的這個行為。
接納事實的發生時,內心的對話:"我十分清楚他不應該打我,我值得被尊重和善待,我要想辦法擺脫這種局面。"
不接納意味著抗拒事實的發生,這種心態下的內心對話是:"他怎么可以打我呢?這種事情為什么會發生在我身上?"。
接納的心態引導著我們思考解決辦法,而離開傷害你的環境就是一種很好的解決辦法。
不接納的心態引導著你陷入自憐的情緒,無法產生思考和行動。
在這里很多人會產生模糊的理解。誤認為心理學的"接納",是認命,或者"我是一切的源頭"意味著別人對我產生攻擊的行為也是我的錯誤造成的。
這并不是"接納"這個概念所要表達的。
我不得不說分辨這其中的區別也是需要能力的,這是一種:"不以極端的狀態去理解某個道理的能力"以及一種"把理論靈活應用在生活中的能力。"
我覺得培養這種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大量的閱讀,關于人類自己的知識(心理學),以及關于這個世界的知識。
經常聽到一句話:"一個人能力越大,脾氣越小。越沒有能耐的人脾氣越大。"
小時候我是從“道德”和“格局”這種“偉大”的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的。
但我現在是從"實用"的角度去理解:
“人有了對自己和世界運作方式的認識,知道自己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對人生重要的課題有一定應對能力,對必然要經歷的痛苦有了接納能力,遇到事情相信自己并且尋找多種處理方式,那他也不會產生什么難以應付的情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