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朋友如天
1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段子:
一位農民去參加婚禮,和幾個有錢人一桌喝酒,他很羨慕地問他們:你們這么有錢,那么你們的理想和目標是什么?
他們說:等我們再奮斗幾年,就去農村,買個農家院,養點雞鴨鵝狗豬,種點花草,春天挖野菜,夏天釣釣魚,秋天扒玉米,冬天掃掃雪,沒事的時候幾個朋友斗斗地主,喝喝小酒,吹吹牛逼,那樣的生活該多美好啊!
酒席結束后,農民回家琢磨半天,瞬間頓悟:原來有錢人的理想就是我現在的生活,那還糾結郁悶個P啊!走,下地干活去!
多么痛的領悟,也讓人幡然醒悟。
其實,現實真的就是如此:80%的幸福都與金錢無關,而80%的苦惱卻與金錢息息相關。但往往有些人處理不好這兩80%的關系,也由此糾結、彷徨和苦難。
2
《茶花女》中有句話很經典:“錢財是好奴仆、壞主人。”
遺憾的是,如今有很多人卻偏偏選擇了后者,把金錢當成“主人”,自己成了金錢的奴隸。
前段時間看《斷舍離》很有感觸,其實,我們生命中積攢了太多無用的東西,正是這些東西,充斥和干擾了我們的正常生活。
金錢欲和物質化,就是一個突出的表象。該舍不舍,要離不離,當斷不斷,也給我們增添了許多苦惱和煩躁。比如,你有一套房子,還想換更大的;你有一輛轎車,還想換更好的;你有100萬,還想掙1000萬……
為了那些“多余”的東西,甚至耗盡自己的人生。殊不知,幸福的人不是擁有許多,而是他們需求很少。
錢可以買到房子,卻買不到溫暖;錢可以買到靈藥,卻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大床,卻買不到睡眠,……
3
俗話講,金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但也不能過于崇拜,甚至鉆進錢眼里,欲罷不能,就好比是氧氣,人人不可或缺,但過量就會引起中毒。
叔本華說,財富會帶來幸福,也會打擾幸福。
這大概就是許多人有了錢,依舊覺得不幸福的原因。或許,在他們華麗光鮮的背后,內心深處也藏著孤獨與寂寞。
電影《我的美女老板》大致就講了這么一個故事。景甜所飾演的女老板Emma,白天衣著考究、不怒自威,表面受人尊敬仰慕,卻沒有人愿意親近。而當她脫掉華服、卸下偽裝,化身普通女孩小愛后,卻意外遇到了心愛的大雄,收獲了滿滿的幸福。
放眼望去,這樣的人又何止于她呢?
為了生存,我們需要物質基礎,但幸福的生活,更需要精神給養。
物質上的窮奢極欲,永遠比不了精神上的富足擁有。正如雨果所說:"有了物質,那是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
4
以色列有一句名言:“人不能只靠面包活著。”
這句話出自《圣經》,他們也以此激勵自己,并世代承襲。
人盡皆知,讀書是以色列人生活中的必修課,平均每人每年要買10到15本書,全世界人均讀書最多的藏書最多的也是以色列人。也因此,猶太人被稱為“智慧的民族”“書的民族”。
很多人不禁會問:一個戰火不斷、多災多難的民族,為何如此鐘情讀書?
據一項調查顯示:以色列人自來崇尚精神追求,注重幸福指數,而他們認為,閱讀就是滋養精神、獲得幸福的最佳途徑。所以,以色列人的幸福指數始終名列世界前茅,2016年排名第11位。
“面包”就像骨骼,它可以支撐起一個人的皮囊,而靈魂就像血肉,它才能讓這個人飽滿而有朝氣。
如同以色列人,雖然身處“四面楚歌”的境遇,但他們的精神領地卻高奏凱歌。
5
愛情更如此,重在精神契合,而非“牛奶和面包”。
中國有句老話,叫門當戶對。更多是指物質上的匹配度。否則,這兩個人相愛或結婚,是不會被看好的。
其實不然。
無論是歷史,還是當今,人們苦苦追崇的愛情,都是兩情相悅、情投意合,這也是愛的真諦和本質。
錢鐘書和楊絳的愛情歷來被人稱道,只要提及他們,都會感嘆天造一對、地設一雙。那你可否知道?楊絳是一位大家小姐,而錢鐘書則是一個窮家子弟,且家里重男輕女,陳規束縛。
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攜手走過60多年的歲月,始終相親相愛、不離不棄。楊絳說,男女結合最重要的是,互相理解的過程,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和吸引,門當戶對及其他,并不重要。
如此可見,最幸福的愛情,不僅是一起生活的伴侶,更是三觀一致的知己。
6
幸福是什么?
電影《求求你,表揚我》中有段精辟的詮釋,幸福就是:
我餓了,看見別人手里拿著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
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了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
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兒了,你就比我幸福。
表述雖然直接,道理莫不如是。
關于幸福仁者見仁、各有所云:
孩子說,幸福是悠閑的假期,快樂的玩耍;
病人說,幸福是遠離疾病和痛苦,早日康復;
農民說,幸福是久旱后的大雨,年年五谷豐登;
父母說,幸福是有子女陪在身旁,他們過得比自己好。
而我想說,幸福就是精神明亮、靈魂高尚,幸福是一種感覺,也是一種心態。
轉載請聯系作者。日更不易,點贊鼓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