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成為一個有錢的人,從此衣食無憂。但是,如何成為一個有錢的人,我們卻沒有一個人人可用的方法或者套路。芒格先生曾引用農夫的話說,告訴我死在哪兒,
我就不去那里了。我們可以試著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窮人為什么會變得窮?而《貧窮的本質》這本書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一、窮人缺乏有效的避險工具
窮人避險的方式比較簡單,常見的有多生孩子、婚姻、以及借高利貸,而這些手段并不能很好的抵御風險。
1.多生孩子。在落后地區,這種方式對他們來說是相對理性的一種方式。因為貧窮地區社會保障體系相對落后,多生孩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攤風險,增大晚年的生存幾率。不好的地方就是,由此產生的危害就是不重視教育,子女受教育程度低,只能從事體力性質的工作,收入不高,進一步加劇貧困。
2.婚姻。印度在嫁女兒的時候,會選擇不遠不近的地方,這樣在出現自然災害的時候,不至于全軍覆沒,相互幫村。而在我們中國,越是貧窮的地方,結婚的彩禮也越重,本質上也是一樣的,也是尋找一個抵御風險能力強的家庭的外在表現。
3.借高利貸。不管是從影視作品還是從身邊聽到人和事,都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窮人借高利貸,往往還不上,在加上高利貸的利滾利,最終會讓窮人跌入到貧窮的深淵,幾乎沒有在再次爬上的可能。
二、窮人不做長遠規劃
絕大多數的窮人,都不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尤其是非洲、印度的一些地區,即便慈善組織在當地建立學校、普及教育的好處,他們還是視為不見。因為教育子女是一項長期的投資行為,在眾多的子女中,不能確定哪一個可以教育成才、為自己養老。對于不確定的未來,他們寧愿把錢在眼前可以看到的地方,比方說買一些食物太飽肚子、買臺電視機打發無聊的時光等等
人的壓力和一種叫皮質醇激素水平相關,皮質醇水平越高就代表壓力越大。一個人如果長期處于生存壓力之中,皮質醇水平就會很高,這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區域。所以,長期處于壓力之下的窮人,他們不太可能會做出理智的決定、長遠的決策。
三、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
窮人思維方式:Have-Do-Be模式
首先考慮的是“我有什么”、然后是“我如何做”、最要才是“我要成為什么”。一句話來說就是,我有什么什么之后,才能做成什么。
富人思維方式:Be-Do-Have模式
他們考慮的根本不是“有什么”的問題,而是“我要什么”,明確了自己要什么然后再去根據自己現有的去投入,最終獲得更多。一句話來說就是:因為我要成為什么,所以我必須做成什么!
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本質卻別在于對待稀缺的態度。窮人由于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占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
一個人的改變,先從思想開始。只有思想改變了,我們的行為才有可能改變。認識到貧窮的原因,把窮人思維轉變成為富人思維,使我們擺脫貧困,變得富有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