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兒未必跌了星巴克的份兒

中午和朋友餐廳吃飯時候偶然聽到鄰桌的女生提到中產和階級固化的幾個字眼,覺得有趣就看了幾眼,眉眼里多少能感覺到正在說話的姑娘對當下圈子的滿足和對其他幾個人群不太“平等”的評價。正要繼續低頭吃飯的時候看到對面的朋友也是剛好收回視線,然后兩個人輕笑了一下,心照不宣地裝作什么都沒發生的樣子繼續我們的聊天,不過我知道我們這倆笑的內容絕對是大相徑庭,一個是覺得有趣,一個是不以為意。

圖片發自簡書App


L是我大一時候的室友,沒轉到管理學院之前我們做了一年的上下鋪。一個在低調的官宦家庭長大,一個生活在典型的商人家庭。就像課堂上文院大儒聞不得管院的市井氣息,管院教授瞧不上文院的清高作態,兩個人的風格也基本是南轅北轍生來相互反感,但天下的烏鴉和喜鵲黑到了一定程度其實并沒有多少差別,二十平的屋子里住久了,兩個人對對方的想法也差不多心知肚明。

那個時候他說他寫作過了凌晨才有靈感,我也不想去上第二天的早課,所以兩個人經常會晚上一兩點其他人都差不多入睡以后聊些玄之又玄的話題,諸如階級、生死、藝術,有一種DC漫畫里蝙蝠俠和小丑關于人性“探討”的味道,具體的內容已經記不太清,但腦子里種種想法愈涌愈烈的感覺卻記憶猶新。有一個晚上兩個人談到自己心底深處最自信或者說最陰暗的地方,L說過這么一句“如果非要像食物鏈一樣談階層,我自信我一直在最上層,但我也從來沒有不覺得自己是個屌絲”。現在想想那時候兩個人的關系,能這樣和諧地相互鄙夷,除了沒辦法,應該多少也是因為這樣一份本真和包容的心態。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從來不排斥所謂的階級之分,也認同圈子的存在,人類作為一種智慧生物,處在不同物質基礎之上需要一種對等的精神需求來實現身心的平衡,但不能錯誤地用差距來替代差異。因為想在有生之年去嘗試或接觸盡可能多的職業,看盡可能多的人的故事,所以自己一直抱著好奇和好玩的心態去接觸不同狀態的群體,走過去看看他們的生活。

青海環湖的時候司機大叔電話里聽到自己穿得單薄就帶來了件皮大衣,一路裹著看了日出爬了鹽湖,舊歸舊,但那種質樸和溫暖終生難忘;臺灣交流期間認識了一位早稻田的中國師哥,課余常常帶著自己爽快地跟幾個女同學一起打球看電影,我對男女關系的認識也一點點完善;南方的小巷里碰到修車修鞋的師傅沒事也會聊上一會,樂呵呵的心態總會讓人受到幾分感染;還有食堂餐具回收處的師傅,棟哥有次新生交流上講不管師傅能不能聽到,都會說上一聲謝謝。

圖片發自簡書App


精神格調和人品素養是兩個概念,前者我們說差異,后者我們才說差距,所以對于丟了真和善,還在“清高”里自我滿足的偽精英們,倒不妨看看L的這段話。“出處是老師對我劇本的點評,我們聊天時他說的,所以說得也很隨意,他說了不少,對我特別鼓勵,唯獨這一句對我印象最深,因為我覺得這是我脫離屌絲身份的一個標志。還有一個標志,天哥對我的稱呼從“L屌”到“L導”的轉變素來是我們酒桌上的一段佳話,但xx是我的妻妾我的客我的哥們,我和徐公誰俊也不好說。

老師也自然會說兩句鼓勵的話,但是這一句其實前面是有但是的,所以在老師的視角里,其意是在叮囑,而我得到的鼓勵是從更深一層語義中得來的,這無疑使其更他媽像真的了。

但后來又一想,不對,現在是后屌絲時代的大后期,所以我從屌絲標簽中脫離究竟是因為我不屌了我L導了我小資了,還是僅僅只是屌絲文化式微的一個結果,我絕對知道不了。這真的很引我深思,所以才開始黑的。 ”

你看,這到底是小資還是屌絲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