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庭主婦,我被人數落最多的就是“脫離社會”。于是我就想問,到底什么是社會?
如果社會就是新聞、資訊、正在發展變化的事物,那我沒有脫離。我有閱讀的習慣,我家爸爸每天在社會上混,還沒我知道的新鮮事兒多。
如果說社會是人脈、資源、朋友,那我承認。
我的朋友除了關系非常好的幾個以外,幾乎都不聯系了。只在朋友圈動態里知道他們的近況。曾經登門拜訪過的,基本屬于至交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朋友多了就是好事嗎?
2
先從幾件事說起。
我有一個朋友,是知己,是發小,是閨蜜。總之,所有形容朋友之間親密無間的詞放我們倆人身上都合適。
好到什么程度呢?舉兩個印象最深刻的例子。
①? ?
我畢業那年做了一本雜志,去記錄周圍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所有的采寫撰稿我一人完成。可是問題來了,我不會設計排版,怎么辦呢?
于是我就找我這個閨蜜,她正好在做頁面設計。我把想法一說,兩人不僅一拍即合,并且激情澎湃,熱血沸騰。恨不得立馬擼起袖子大干快上。
真正的好朋友,是有理想時能分享,并且能夠碰撞靈魂的人。
于是我們就開始干。我寫完一篇她做一篇。
那時候她還要實習、學業也沒有完成,其實非常忙。但她為了做我的排版工作,經常徹夜不休,完全不顧那其實是我的畢業設計。
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會計較得失,愿意赴湯蹈火幫助你的人。
隨著我們二人的快馬加鞭,雜志很快就做好了,足足50多頁,有封面內一內二封底,有扉頁前言目錄,甚至還有刊中刊。比一本真正的雜志還要好。我激動不已,自費印刷分發給采訪過的人,還因此獲得優秀畢業生榮譽。她和我合作出滿意的作品,也非常自豪。
真正的好朋友,是能夠在你得意時,和你一起志得意滿的人。
②? ?
過了幾年,我的這個朋友要結婚了。
她電話我說她所有的朋友都不能做她的伴娘,所以她沒有伴娘了。讓我前去支援她。
我二話不說答應了。
畢竟這是她的婚禮啊,人生中只有一次。畢竟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啊,穿一條褲腿,鉆一個被窩那種。
盡管她住在廣州,我住在北京,而當時時間緊促,我只能買全價往返機票。
盡管我當時收入不高,全價票相當于我大半月工資。
盡管公司要求嚴格,請假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
我還是要去。
真正的好朋友,是在你人生最重要時刻,不顧一切都要一起見證的人。
到了以后,我發現她沒有婚慶公司,婚禮布置籌備全程都自己完成。
于是我成了她的幫手,和她一起逛批發市場買喜字,折紙盒放喜糖、貼窗花、打氣球、試禮服、梳花頭。
到了結婚當日,男方家里有一些當地習俗。一對新人和伴郎、伴娘需要走街串巷,到七大姑八大姨家中去拜灶神、土地神等。
廣州6月份氣溫35度。我們穿著高跟鞋、蓬蓬裙、化著濃妝就一家一戶這樣敬拜。好在快要中暑的我,最后還是堅持下來。我也注意到,自稱新郎好兄弟的伴郎,早就不知去向。
真正的好朋友,是明知艱苦,還愿意為你前往的人。
好到這種程度的朋友,我數來數去也只有一兩個。
可見,真正的朋友和“資源、人脈”是不同的。
所以,在你跟我顯擺通訊錄里、朋友圈里朋友多之前,請想一下,他們是朋友呢,還是“資源、人脈”呢?
3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朋友。最近也不怎么聯系了。
原因還得從幾件事說起。
①
我結婚的時候。
我照例把這個朋友從廣州接過來:先坐飛機,后又2小時車程專人去接送,安排在酒店里。她已結婚,不是我的伴娘。但作為最好的朋友,她一定要來。
結婚吃吃喝喝自不必說。但是最后我發現,她沒有給我隨份子。
原因很簡單,在她結婚的時候,我也沒有給她隨份子。
盡管,我出了大半月工資買機票去支持她;
盡管,我不顧辛苦做了她的伴娘,并全程布置她的婚禮。
她卻只記得我沒有給她隨的份子。
我知道她條件一般,我更不是因為那點無聊的鈔票。
但我確實有些寒心。
朋友,如果過分計較金錢得失,太傷感情。
③? ?
有段時間,我遇到一些不順的事情:諸事水逆,情緒消沉。
我找她一起吃飯傾訴,訴說衷腸。
但那次,她對我的態度有所變化:酸言醋語,冷嘲熱諷,一副唯恐天下不亂的婦人模樣。
在朋友面前,你總是敢于顯露最狼狽、最脆弱的一面,像一只展開稚嫩肚皮的刺猬,無所畏懼。但如果換回的是易于常人的嘲笑和攻擊,那種傷心和失望可想而知。
此后的很多次,我都能夠感覺到她的變化。過去的暢聊人生理想,變成了阿公阿婆雞毛蒜皮。我想這就是“話不投機半句也多”吧。
于是,朋友逐漸淪落為了“人脈、資源”,特別是一個曾經要好到可以不顧一切的朋友。
請原諒我的精神潔癖,我寧愿選擇遠離。
至少還有一份長長久久的美好回憶可以壓藏心底。就像已經變得不堪辨認的前任,寂寞之時偶有回味,露出淺淺一笑,但絕不愿再相見。
4
人類身體上的細胞會隨著時間新陳代謝,新舊更迭。大概只需要7年時間,身體所有的細胞就全部更新完成。
以此解釋生死之交直至形同陌路,或許能令人寬心。
但不得不說,現實社會的殘酷和冷漠是最好的雕刻家。越長大越寂寞成了不爭的事實。每個人都疲于奔命,被現實壓的喘不過氣。
所以在這個萬惡的世界上,真正能夠路遇知己,是件和中彩票一樣幸運的事情。尤其是一輩子的知己。
那些人往往不是在飯桌上坐在你對面侃侃而談、吐沫星子橫飛、逗得你前仰后合的人。而是坐在你旁邊,靜靜聆聽、笑而不語的人。
他們其貌不揚、很少聲張。
人的一生總有起落沉浮。
巔峰時,你的魅力、能力和資源像磁場,會吸引大量的人聚攏到你周圍,千姿百態,異常活躍。
維系社交人脈、拓展資源這種事情,本身就是浪費時間——唯有高效而專注地提高自身氣場,內生聚攏之力,才是社交的良性循環。
這種人脈的聚攏力,得之極易,失之更易,因此不足為道。
但在人生低谷時,事情就截然不同了。
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那些叫囂著、聒噪著,推杯換盞,交換名片,互留微信、“有事兒您說話”“沒事兒常聯系”的人卻往往人間蒸發。
而那些淡定自若、安靜如一汪池水的人卻悄然出現。
當你在黑暗中冒著暴風雪跌跌撞撞、蹣跚前行時,他們就像前方隱約出現的一座燈塔。微弱的燈光在黑暗中如此孤立,卻異常奪目,于是照耀你鼓起勇氣,繼續前行。
他照亮你心中的希望,渡你到達彼岸。
有時我們要感謝苦難,幫我們辨識莫逆之交。
生于惡世中依舊出淤泥不染,冷眼旁觀中亦可兩肋插刀。那將是何等的稀世珍寶?此時不珍重更待何時?
人生得此知己一二者,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