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決定要去改變自己的時候,往往有些時候是不冷靜的,對自己的認識不清楚。每一個蛻變的過程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極不舒服的過程。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都自認為自己能做到自己所設定的目標,但在做了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失去理智,會增加自己的目標和行動,但往往一些小的細節就能把大多數的人打敗。
貪,是每一個在這整個世界原有的屬性。貪,意味著欲望。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也都有想改變自己命運的欲望。
但從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很多人的欲望之大,在吃飯這件事情上,你覺得我們是吃十分飽的還是七分飽呢?其實這個問題大多數人也都思考過,但真正長期做到的人卻很少,吃飯的時候我們問過自己嗎,或者是對以前給自己定的規矩做過嗎?見到好吃的誰不想吃啊,你說是不?這是人的本能,孰能無過,知錯就改就是好的。
貪,是一個處處都存在于我們生活與自身上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做事貪多會做不好,反而可能會拖累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長期這個因素,不要因為眼前的利益而耽誤自己長期的利益。
當我們知道自己的現狀的時候,誰都想立馬改變它,但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由于人們的急功近利和急切的心情,還是奮不顧身的去做了,到頭來現狀雖然沒有改變,有時候反而比以往更糟。
大家都知道女人懷胎十月才能把小孩生出來,但就憑這一件事看來,做好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都需要很長的一個過程。生孩子需要十個月,也結束300天左右,按小時算的話大概是7200個小時,這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是一個很長的時間。
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一個定律:“一萬小時定律。”也就是說學習任何一項技能,要達到精通的本領就得需要刻意練習10000個小時。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部分的技能可能不需要這么長時間,只需要6000個小時,我們就可以應用了,甚至可以利用它賺錢了,比如英語、繪畫、駕駛等,練習6000個小時,你的技能就已經超過了大多數的人,已經達到了中等水平以上,我們就可以利用它了。
其實在生活我們沒有必要非得練習10000個小時,但起碼也要刻意練習6000小時,這些時間也相當于將近300天,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長期的時間。我們往往在多事情的時候忽略長期這個概念,還有做事的復雜程度。
我們要在做事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扎克伯格每年養成一個習慣,這是他對自己做事的一個原則。他不求多,反而少,讓自己在這一年中做事的過程中養成這樣一個習慣,這樣的長時間的思考與行動,對自己的行為的思考跟深刻,重復的次數更多,對他自己的條件反射更準,更能讓他自己記得更牢。扎克伯格追求極簡主義,簡單,讓事情變得更高效。扎克伯格連續7年完成了自己的新年目標,每年一個新的目標。
如果一個決心可以變得具體并能夠轉化為簡單的每日都可完成的固定行為,那么它就更可能變為現實。
看一下扎克伯格連續7年完成的新年目標。2009年,扎克伯格的新年計劃是保證每天打領帶去上班,以此表明他對公司發展的嚴肅態度。
2010年,他的新年計劃是學習普通話,為此經常叫會說普通話的員工來辦公室和他對話。等到2014年時,他已經可以用普通話進行半小時以上的演講。
2011年,他的新年計劃是做個素食者,吃肉也只吃自己親手宰殺的動物。
2012年,他要回歸每天寫代碼的日子。2013年,小扎決定走出自己虛擬的社交網絡與更多現實中的人進行交流,每天認識一個Facebook以外的新朋友。
2014年,他給自己規定的是每天寫一封經過謹慎思考后的感謝信,尤其感人的是他對妻子陳的感謝視頻。
2015年,每兩周讀一本書則成了他的新年計劃。到年底為止他在Facebook上一共推薦了22本書,基本完成了他的計劃。
這就是扎克伯格7年完成的個人新年目標,他把一個長期的目標分成每年一個小目標來完成,這樣看起來就能輕松的完成了。
我們有時候是太著急了,都想馬上看到自己的效果,大多數的人缺少的東西太多,學習的習有很多,都想一股勁的都把它裝進大腦,可是這樣做反而做不好,吃的太多,消化不良,容易撐著,反而對身體健康不利。
李笑來老師曾在他的執行大課中提到過一些方法論,其中有幾條我記得還非常清楚:
第一,做任何事情,都不要一上來就用力過猛,那樣會把自己的力氣消耗太多,后邊的路就會很艱難,需要考慮長期這個概念。
第二,一次只專注一個焦點。不要求多,要求少而精。如果一上來就一塊都走,一是時間不夠用,二是分散注意力。
第三,要勤做記錄,檢點自己。
我也在做的過程中發現了自身的這一問題,貪多反而會拖累整體的計劃,注意力也會被分散,每一次都要有一個聚焦點和中心,一次只改變一個,要考慮長期的效果,不要看眼前的利益。
其實大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是大家心急所造成的,我們缺乏的是耐心。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